“武夷山是茶树品种王国,武夷岩茶有800多个品种?”行走在武夷山,总会听见这种说法。对此,时常有人提出质疑:真的有这么多吗?
真实情况,这是混淆了花名与品种的关系。
武夷山能被称作“茶树品种王国”,根基全在当地绵延百年的有性群体种——茶人俗称“菜茶”。
这些土生土长的茶树,像散落在丹霞山间的精灵,株与株的叶片形态不同,泡出的茶汤风味也各有千秋。
茶农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一株株筛选、一泡泡对比,把那些香气独特、滋味拔尖的单株茶树,取上了充满诗意的“花名”。
这些名字里,藏着茶与山水的故事:有的依叶形得名,“金柳条”的叶片纤长,像垂落的柳枝;有的循香气而来,“醉海棠”冲泡时,满室都是清甜的海棠花香;有的借山场扬名,名字里便带着慧苑岩、天心永乐禅寺的灵秀;还有的托意境而生,“玉麒麟”三个字,听着就透着几分豪迈风骨。
据茶学家林馥泉1943年的调查,仅慧苑岩一处,登记在册的花名就有830种。这般热闹的“花花世界”,是茶农给每株好茶的专属注脚,却不是植物学上的品种名,更像是茶从山林走向茶席的“风雅艺名”。
历史向前,并非所有花名都能熬过岁月的筛选。在岩茶的世界里,花名要想成为“名丛”,必须闯过两道最严苛的关卡:茶农的制茶手艺,与茶客的挑剔舌尖。只有那些历经十年、数十年考验,始终能稳定交出独特风味,且风格卓然不群的花名,才能从万千竞争者中突围,最终晋级为“名丛”。
可以说,名丛就是岩茶里的“实力派”,是靠风味“打”出来的佼佼者。
就像肉桂,最初不过是众多花名里的普通一员,却凭着那股独有的桂皮香,混着茶汤里的醇厚回甘,在一场场斗茶赛中惊艳全场,慢慢从花名蜕变为名丛,再从名丛成为品种,成为岩茶界的“顶流”。
1985年,肉桂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福建省级良种。
如今我们熟知的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都是这样的“过来人”——它们的名字背后,是一代代人对风味的认可,更是时光沉淀出的经典。
那真正的“茶树品种”,到底是什么?植物学意义上的品种,是拥有稳定遗传特征的茶树类型,比如水仙、肉桂、梅占、瑞香。它们的叶片形状、生长习性、风味基调都相对固定,就像天生的“性格”,决定了岩茶风味的起点。
武夷山的品种体系,远比想象中丰富:
本地种:以菜茶为根基,像肥沃的土壤般孕育出万千花名,是岩茶风味的“源头活水”;
引进种:从闽南引来的梅占、佛手,从建阳引来的水仙等,在武夷山的丹霞地貌与独特微气候里“扎根”,长出了不同于原产地的岩骨花香,完成了一次精彩的“风味重塑”;
现代育成种:黄观音、金牡丹、瑞香等新品种,带着更鲜活的香气与清爽的滋味,为岩茶的风味版图注入了新的可能。
一丛茶有一丛茶的韵味,一座山有一座山的风骨,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偏爱。
从“品种”到“花名”,是茶从自然植物走向人文商品的跨越;从“花名”到“名丛”,是茶从普通商品升华为经典风味的蜕变。了解这三者的关系,才算真正触碰到岩茶的灵魂。这片小小的树叶背后,不只有山场与工艺的传奇,更藏着一部层次分明、生生不息的风味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