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月影
荷花鲤鱼
章志峰展示茶百戏器具
章志峰演示茶百戏技艺
1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炫彩中国·清新福建”全球推介会上,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现场展演了茶百戏这一古老技艺。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注汤作字”的雅致场景,曾在历史长河中沉寂许多年。
从几千首古籍诗文的收集,到实验室里的数百次失败……如今,已成为茶百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章志峰,以清水为墨、茶汤为纸,让“水丹青”的千年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千年绝技 藏在古籍与古画里的“清水作画”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是中国古代点茶技艺的精粹。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这段文字,成为章志峰探寻茶百戏的起点。
“第一次在大学图书馆看到这段记载时,我就被‘下汤运匕’四个字吸引了。”1983年,福建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茶学专业大三学习期间的章志峰,在叶延庠教授的启发下,对这门“用清水在茶汤上作画”的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翻阅大量古籍发现,《荈茗录》中的“下汤运匕、注汤幻茶”,刘禹锡“白云满碗花徘徊”、郭祥正“汤溅白云花”等诗句,都描绘了用清水在茶汤中形成白色图案的场景。辽代张世卿墓道壁画中,更是清晰可见文人用茶匙加水、汤瓶注汤作画的画面。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清水真的能让茶汤变出图案吗?”年轻的章志峰不解。这不仅是历史记载的谜题,更是需要科学验证的课题。民俗学者、“非遗”保护专家苑利指出,茶百戏的核心原理是“以‘无色’的热水将‘有色’的茶汤悬浮液稀释成白色图案”。但随着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这一原理在近现代几乎无人能证实。到20世纪80年代,这门技艺已几近失传,仅留下类似的“点茶法”的基础技艺在日本茶道中得以“苟延残喘”。
为了寻找答案,章志峰开始了漫长的资料收集之路。十多年间,他从古籍中整理出有关点茶和茶百戏的诗文8000多首,逐句分析其中记载的原料、工具和技法。“宋代文人提到‘研膏茶’,这应该是茶百戏的关键原料。”章志峰说,但研膏茶的制作工艺早已失传,只能从“榨茶、研膏”等文献记载中,一点点拼凑线索。
孜孜以求 实验室里的“意外突破”
“要恢复茶百戏,首先得搞懂点茶。”1997年,章志峰第一次赴日本研修茶道。在日本,他发现当地保留的点茶法虽有中国宋代点茶的影子,但并无“用清水作画”的茶百戏技艺,更没有研膏茶。“这说明茶百戏是中国独有的技艺,恢复它的担子,只能我们自己扛。”
2004年,章志峰再次赴日研学,这次他带回了更清晰的思路:恢复茶百戏,必须先复原研膏茶。2005年回国后,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对照古籍记载尝试制作研膏茶。
“从茶树品种选择,到采摘季节、采摘标准,再到榨茶、研膏的技巧和时间,每一步都要反复试验。”章志峰回忆,仅茶树品种就试过十余种,采摘的鲜叶从一芽一叶到一芽三叶,研膏次数从几次到十几次,“失败是常态,有时连续几个月,连茶汤的泡沫都不稳定,更别说用清水作画了。”
这样的实验,章志峰一做就是三年。2008年的一天,在一次对绿茶研膏茶的实验中,他意外发现:当清水滴入绿色的茶汤悬浮液时,茶汤表面竟出现了白色的痕迹。“当时我以为是眼花了,反复揉了揉眼睛,确认不是错觉。”章志峰说,那一刻,古籍中“汤溅白云花”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随后,章志峰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和福建农林大学的詹梓金教授等人围绕清水使茶汤变白现象和古籍记载进行反复对比验证,展开深入研究。通过调整研膏茶的浓度、茶汤的温度、清水注入的角度和速度,终于实现了用清水在茶汤上幻变出“禽兽虫鱼花草”等图案。
“图案保存时间平均约48分钟,夏天短一些,冬天长一些,和《荈茗录》里‘须臾即就散灭’的记载完全吻合。”2009年,章志峰团队对外公布茶百戏恢复的消息,沉寂许多年的“水丹青”,终于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为了让茶百戏更贴近宋代风貌,章志峰又根据古籍记载,于2010年恢复了点茶16式演示程序和16件点茶、茶百戏工具。“比如‘茶磨’,宋代文人用它磨茶时赋予人格化内涵,‘百转千旋后,中心永不移’,这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做人的道理。”章志峰说,他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让茶百戏不仅是一门技艺,更能传递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再现“水丹青” 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
2013年,章志峰的研膏茶技艺和茶百戏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经严格审查和公示,以清水作画为核心特征的茶百戏正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60多岁的章志峰依然活跃在茶百戏传承的一线。他毫无保留地公开茶百戏技艺,并面向大学和社会开设茶百戏课程,至今已培养专业人才1000多人。“有大学生,有茶企从业者,还有普通的茶文化爱好者。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章志峰说,“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人”。
章志峰不仅在福建农林大学开设茶百戏课程,还经常走进中小学、社区和企业,开展茶百戏体验活动。“去年在一所小学,孩子们看到清水滴入茶汤变出小兔子、小花朵时,眼睛都亮了。”章志峰笑着说,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他看来,茶百戏的价值不仅在于“好看”,更在于其背后的历史、科学和文化内涵。“从历史上看,它是宋代文人生活的缩影;从科学上看,它揭示了茶汤悬浮液的稀释原理,能启发孩子热爱科学;从文化上看,它将中国画的意境美与茶文化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然而,随着茶百戏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乱象。“很多人打着‘茶百戏’的名号,用茶膏或颜料在茶汤上涂画,这根本不是茶百戏。”章志峰对此忧心忡忡。
他解释,茶百戏的核心是“清水作画”,利用清水稀释茶汤悬浮液形成白色图案,与咖啡拉花、茶膏画等“颜色叠加”的方法有本质区别。“茶膏画最初是用来对比茶百戏和咖啡拉花的不同,现在却被一些人用来牟利,误导公众认为这就是宋代茶百戏。”
为了厘清茶百戏和茶膏画、点茶的关系,章志峰正在整理四十年来的研究资料,计划出版一部关于茶百戏的专著,系统介绍茶百戏的历史、技艺和文化价值。同时,他还在推动茶百戏进校园、进景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
“‘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活在当下的‘生活’。”章志峰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人们提到茶百戏,想到的不仅是宋代的文人雅致,还有当下普通人生活中的一抹诗意。
“你看,这就是茶百戏,清水作墨,茶汤作纸,转瞬即逝,却留下千年的文化记忆。”章志峰的眼神里,满是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执着。
一碗琼浆透古香,云花水变意蕴长。
如烟往事随波去,只有真情留此汤。
——章志峰《水丹青》
夕阳下,章志峰拿出一套古朴的工具:茶磨、茶筅、汤瓶、茶盏。他将研膏茶粉放入茶盏,注入热水,用茶筅快速搅拌,茶汤表面很快形成细腻的泡沫。随后,他拿起汤瓶,缓缓将清水注入泡沫中,手腕轻转,片刻间,一朵白色的莲花在茶碗中绽放。
这朵茶汤中的“莲花”,是章志峰四十载坚守的见证,更是“水丹青”千年传承的新起点。在他的努力下,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正以鲜活的姿态,重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千年文化的神韵,在茶碗中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