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良田稻浪翻滚,酝酿着秋收的硕果;甘蔗茎秆明显增粗,糖分开始积累;现代化农业大棚中,阳光玫瑰采摘接近尾声,草莓苗花芽分化已进入关键期;黄昏时分,跑步、骑行的运动爱好者穿行在村道之中,尽情在自然中享受运动的自由……走进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
“这几年,山桥村不仅村貌美了,产业多了,人气旺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了,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山桥村党总支部书记谢俊涛日前说,这与当地持续深化拓展“深学廖俊波、‘三争’作表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跨村联建、产业强基、治理创新等做法密不可分。
山桥村,自古流传着“谷满山桥”的传说,传承约三百年的山桥红糖也颇有名气,但在过去,这些农产品只能在本地小打小闹,无法形成产业。
2022年,莲塘镇党委组建调研组到山桥村开展党建“体检”活动,在摸清资源“家底”的同时,也梳理出“资源碎片化、产品没品牌”等发展难题。
为此,莲塘镇党委牵头,以山桥村为领建村,联建吕处坞村、马西村,成立“十里莲塘”联村党委,创新“333+11”跨村联建机制(即3个村级党组织、3个共建单位、3个运营单位和11个联村企业的共建共享模式),整合三个村共2万余亩土地资源,依托当地水稻种植、红糖加工特色产业及390亩现代化大棚的设施优势,在“一粒米”“一根蔗”“一个棚”上做文章。不仅实现了大米品质提升,红糖拿到商超“通行证”,草莓、火龙果等大棚果蔬销量“爆棚”,还配套建设起150立方米的冷库解决储存难题,让山桥的农产品真正“走得出乡村、卖得上好价”。
“以前村里污水乱排,路窄得错不开车,现在不仅环境更好,产业也迎来大发展,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说起家乡的变化,村民徐大哥满脸自豪。近年来,山桥村党总支部始终把“留得住乡亲”作为核心目标,从“宜居”到“宜业”,全方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这几年,村里借助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果蔬自助采摘、古法红糖制作体验以及马莲河、玻璃栈道、稻田艺术等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谢俊涛说,村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40余座房屋外立面改造,600多户污水管网全覆盖,并将通往城区的主干道从4.5米拓宽到6.5米。同时,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合作社,支持党员领办优质稻种植、古法红糖加工、果蔬大棚培育等致富项目20多个,直接带动300余名劳动力家门口就业。让村里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诗意,又有“出门不踩泥、就业不用离”的便利生活,真正让乡亲们“留得下、过得好”。
“2025年,我们继续用好党建‘体检’,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谢俊涛告诉记者,村里将闲置的老粮站改建成非遗工坊,引入浦城杯听壶说青白瓷艺学堂,打造浦城青白瓷研学基地。自2025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已举办研学课程10余场次,累计接待超100多个亲子家庭,游客1000余人次。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浦城青白瓷文化,更带动周边农家乐、农产品销售增收。此外,还将占地20亩的山桥小学旧址改造成农耕研学营地,与青白瓷研学基地形成“农耕+非遗”双研学业态,自运营以来累计接待学生3200余人次。
如今的山桥村,年吸引游客约20万人次,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优质稻)”“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南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从“守着好资源过穷日子”到“党建引领奔富路”,山桥村以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把党建根基扎得深、产业路子走得实、民生福祉落得细,就能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真正实现“走得出乡村、留得住乡亲、引得进人才”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