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举办第二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图为总决赛现场。 (张行健 摄)
南平市中小学优秀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这是我市深化“全员育心”改革的又一创新实践。 (张莎 摄)
南平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国家公园核心景点,探秘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 (资料图片)
南平市建阳区旭辉实验学校 (张莎 摄)
●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率跃升至全省第二,职业教育办学重点监测指标达标率达到100%;
●全市所有县(市、区)至少创成一所省一级达标高中,优质普通高中定向招生指标比例达到70%,高考本科上线率实现7个连增;
●改造中小学教室照明条件8100余间,组织61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110所,提供优质学位约8.9万个;
●培养新增市级以上骨干教育人才约1900人,新增省特级教师17人、正高级教师52人,建设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4个,中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
●南平市入选省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区”,光泽县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邵武市、武夷山市分别入选全国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阳区、邵武市、建瓯市被列为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落地武夷新区,构建起“中职—高职—本科”衔接贯通的中高等教育体系,全市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约6.8万名毕业生,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超过5万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南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市教育局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五年来,全市教育主要指标跃升至全省中上水平,在立德树人、教育提质、教育保障、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大局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立德树人 筑牢育人根基展现新作为
南平市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五育并举”为抓手,创新育人模式、拓展育人路径,在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上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育人工作的核心抓手,南平市在思政教育创新上走在前头: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研究工作室,相关思政课题成功入选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为思政教育一体化推进奠定坚实理论与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南平市主动融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创新构建“1+N”研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富有“南平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新路径。2023年10月,南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正式启用,凭借优质的研学资源与完善的配套设施,在短时间内先后入选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成为 “行走的思政课”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近3年全市累计吸引超过35万人次市域内外学生前来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通过行走的‘大思政课’,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课本走向指尖,‘三茶’统筹从文件化为实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这种基于共同实践场景、分层递进的实践体验,正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精髓——让思政教育在场景化叙事、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武夷山一中教师范琛的感慨,道出了“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魅力。
“行走的思政课”既是品牌,也是缩影。“十四五”期间,南平市坚持把“五育并举”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建立起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机制,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通过实施学生“强体护心”工程,构建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一体化的学生体质强健行动,实现全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稳步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下降。最新统计显示,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已升至96.07%,优良率较“十四五”初期提升了11.96 个百分点,体育健康育人成效显著。
美育浸润行动持续推进,逐步构建起涵盖课程建设、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师资培养及评价改革的“五位一体”特色体系,打造了“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在第八届全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市共有27件作品及3个县级组织单位获奖。
劳动教育成效同样凸显,在福建省教育厅日前公布的第六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第七批劳动教育特色项目等六项特色项目名单中,南平市多所学校或项目上榜。其中,顺昌实验小学富州校区以“智劳融合·生态育人”为特色,建设智能化劳动基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与科技意识。通过与国有林场、生态茶园共建校外研学基地,开展自然教育与茶文化传承活动,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的有机融合。
从思政一体化到“行走的思政课”,从单项育人到“五育并举”,南平正以创新思路与扎实行动,将地域特色转化为育人优势,持续筑牢育人根基。
普惠优质 教育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
今年秋季开学,建阳区潭山实验学校、邵武一中新校区、松溪第二中学湛卢校区、建阳区景龙幼儿园、建瓯市笋竹城幼儿园等一批新校园投入使用。这是“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的一个缩影。
迈入书本造型的校门,“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训映入眼帘。邵武一中新校区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这所总投资6.82亿元,总用地面积约13.3万平方米的新学校,投入使用后将提供优质学位4200个。
为了推动教育质量升级,匹配现代化教学的需要,邵武一中新校区配置了教学楼、体育场、图书馆、数字化教室、多功能实验室、专业艺术体育场馆等,能满足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个性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需求。“新校区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和探索空间,这是老校区受限于场地和设施老化而无法实现的。”邵武一中校长余国辉介绍。
“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每年年初,我们听民意、列清单,将广大群众关切关心的教育重要事项列为民生实事。”南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銮介绍,五年来,我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0所,改造中小学教室照明条件8100余间,组织61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一批批教育民生项目落地见效,达到了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效果。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质量高低决定着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市连续出台《南平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十条措施》,为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将“教育优先发展”转化为实际行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拨出“真金白银”支持全市中小学开展质量提升、学科竞赛选拔、“高位嫁接”国内教研专家等创新举措,解决了制约我市基础教育发展难点堵点问题。
新一轮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取得丰硕成果,全市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从2021年的49所提高到82所;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91.25%,列全省第四;3个县(市、区)入选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数量全省最多;所有县(市、区)至少创成一所省一级达标高中,优质普通高中定向招生指标比例达到70%,高考本科上线率实现7个连增。
今年我市继续出台《南平市新一轮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十条措施》,在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化改革 破解堵点难点激发办学活力
南平市以改革为引擎,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中的堵点难点,激发办学活力。“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主要指标全面跃升,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到98.10%,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率跃升至全省第二,普通高中录取率提高23.28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率位列全省第二,重点监测指标达标率达到100%。
聚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打造实施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1+10+N”教研联合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以“三体共育”工程推动城乡间、校际间、家校社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目前,已建立1个全市高中教研联合体、10个县域义务教育教研联合体和“云谷思政联合体”“枫岗一体教研联合体”等N个思政艺体特色教研联合体,确定首批18个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立“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学生共育、教研共进、文化共培”的“五共”机制,实现校际优质资源整合共享,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成立南平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正加快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100%覆盖。
与此同时,我市结合教育发展实际,系统推进教育数智化发展。
通过安装智能跳绳计数系统、AI体感游戏设备等科技手段,实现了运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帮助学生科学掌握运动强度……在课间体育活动中创新引入AI运动设备和地板画图项目,浦城县光明中心小学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锻炼效果。光明中小自2023年起全面推进“每天锻炼2小时”活动,通过科学规划、丰富形式、家校联动等方式,不断创新升级。这种“科技+创意”的模式不仅让体育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协调性,使课间活动成为学生每天最期待的欢乐时光。
2025年年底前,各县(市、区)完成“1+3+N”(即田径+三大球+体育特色项目)布局,重点打造1个以上区域体育特色项目。各中小学初步实现“1+3(三大球选一)+N”体育特色项目的训练课程化、展示常态化、提升专业化……我市同步推进《南平市体教π计划》,计划2027年实现“县县有品牌、校校有特色”的体教融合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德立教 “外引”与“内培”双轮驱动
本学期,福建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林诗嫄成为南平市云谷实验学校(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一名新任教师。
“入职前我参加了三次集中培训,分别是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建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南平市云谷实验学校组织的入职集中培训。”林诗嫄说,成长过程中,能得到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与优秀的老师共事,让自己收获良多。
“十四五”期间,南平市围绕“外引与内培”双向发力,持续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闽北大地茁壮成长。
南平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以制度建设和典型引领“双向赋能”。2023年,《南平市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试行)》出台,构建起教育、激励、考核、监督、惩处、保障“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积极挖掘宣传优秀师德典型,2022年以来,全市共有1名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51人获评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本级表彰优秀教师等160人,凝聚宣传师德正能量。
南平坚持“外引”与“内培”双轮驱动,不断夯实教师队伍根基。“外引”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共补充新任教师约5300名,其中70%以上为教育专业,柔性引进长三角等地银龄教育领军人才33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山区教育“活水”持续注入。在“内培”方面,深入实施骨干教师“131”和骨干校长“513”培养工程,构建起“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成长梯队,全市新增省特级教师17人、正高级教师52人,建设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4个,培养新增市级以上骨干教育人才约1900人。
南平着力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师资优质均衡——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城镇和优质学校教师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0%,实现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100%覆盖;
依托“山海协作”,全市10个县(市、区)与福州结对共建,近百所学校缔结友好关系,每年安排千人次教师跟岗交流;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政策,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山区人才补贴和班主任津贴……
从机制创新到待遇保障,从专业培育到人文关怀,南平正以系统化举措打造教师队伍的“强引擎”,为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服务发展 职教高教贡献彰显新担当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聚焦教育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建立中职高职“3+2”及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机制,推动形成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每个县(市、区)主导产业至少有一所职业院校与其对接。
紧扣全市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推进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就学便利度,五年来,全市已累计完成投资额500万元以上教育建设项目57个,完成投资额达97.89亿元。
今年,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顺利招生办学,学校设立六大学科门类29个专业,首批2500余名学子入驻,未来三年将形成超万人办学规模,为闽北发展再添重要“人才库”和“创新源”。
同时,我市全面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等布局结构,武夷学院8个本科专业点被认定为一流专业建设点,成功获批3个专业研究生点。全市高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有力促进了南平绿色产业发展,助力南平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为紧密对接南平重点产业发展,我市围绕“一座山”“一片叶”等特色产业,建成从“中职—高职—本科”衔接贯通的中高等教育体系,打造省级高水平高等院校2所、省级高水平专业群5个,打造31个产业学院,全市4所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约6.8万名毕业生,15所中职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超过5万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