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一缕茶香牵两岸

采购商在台湾馆选购商品 (邱汝泉 摄)

市民游客逛台湾馆 (罗光耀 摄)

初冬的武夷山,因一场茶界盛会而格外热闹。

11月16日,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在这场以“‘三茶’统筹・融合发展”为主题的行业盛会里,有一缕跨越海峡的茶香,醇厚悠长、沁人心脾,它承载着两岸人民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两岸茶业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

一叶同根,两岸茗香

“来,喝一杯阿里山的茶,感受一下宝岛的清香。”

“这是我们今年主推的佳叶龙茶,尝一尝。”

“东方美人茶是台湾的名茶,欢迎大家品尝。”

……

台湾馆内人来人往,两岸茶人、茶客齐聚一堂,一个个展位上,一杯杯热腾腾的茶,传递着一份份真挚的情谊。

“之前就听很多同行说,大陆的茶博会办得不错,今年是我们第一次来参加茶博会。”台湾茶叶流通协会理事长刘弘伟说,今年是台湾茶叶流通协会成立四年来,首次组织成员参展。“我们希望借助茶博会的平台,与大陆的茶叶流通协会增进交流,既能把台湾各地的好茶带给大陆同胞们,也能把大陆的好茶带回台湾。”

台湾茶叶协会的林美毓今年是第二次参展,她带来了协会主推的佳叶龙茶。“去年是第一次来,感觉很好,所以今年继续来。希望通过茶博会这个平台,多认识一些爱茶的朋友,进一步拓展市场。”她笑着说。

两山一叶情,两岸一家亲。

摊开中国地图,福建与台湾两地,宛如两片翠绿的茶叶,一东一西静静依偎在海峡的两侧。

闽台两岸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早在清咸丰年间,武夷茶苗便渡海东去,在台湾南投鹿谷山上落地生根,从此冻顶乌龙的清香里,始终流淌着武夷山的基因。

自2007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以来,已举办十六届的茶博会累计为台湾1100多家台资茶企、3000多名台商提供参展支持。

今年的台湾馆展位数量达200个,较上届增长14.3%,173家台企参展,为历届最高,充分彰显两岸茶业交流的持续深化。

“不管是乌龙茶还是红茶,都是源自武夷山的茶,这是同根同源,谁都切割不了。”台湾时事评论员赖岳谦对两岸深化融合、共享机遇充满期待,“两岸的茶旅文化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会越做越好,未来可期。”

一份传承,跨越海峡

茶,这一日常饮品,在两岸人民的心中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种滋味,更是闽台两地人民情感的纽带,默默诉说着跨越海峡的深情厚意。

今年64岁的林育丞是台湾阿里山茶产业运销合作社荣誉主席,从第一届茶博会到如今的第十七届茶博会,他从未缺席,是茶博会的“老朋友”。

“其他地方的茶博会,没时间可以不参加,但武夷山的茶博会,我一定要参加。”林育丞说,“来这里就像回家一样,感觉特别亲切。茶博会搭建了两岸交流平台,为我们台湾茶人了解大陆茶产业发展、寻求两岸茶业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经过多年持续打造,茶博会已经成为两岸茶业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林育丞通过茶博会结交了很多朋友和合作伙伴,他说:“每次参加茶博会,既能与老朋友见面,也能交到很多新朋友。这些年,我感觉茶博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有很多大陆的客商,还有很多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客商。”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两岸茶人是一家,我们在技艺上互相学习,在文化上彼此借鉴,共同推动茶产业的发展。”林育丞说,“去年,我和武夷山的茶人刘国英合作,推出了一款红茶,两岸的茶融合到一起,会释放出不同的韵味。”

从2018年开始,林育丞带着儿子林思翰参加茶博会,并将多数工作交给儿子去完成。他说:“现在大陆有很多年轻的茶人从父辈手中接过茶产业,他们有新的理念和方式,这让我看到了两岸茶业未来的希望。台湾很多老茶人也开始带着晚辈参加茶博会,希望通过茶博会,让两岸年轻人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共同推动两岸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耕植着同样的茶树,传承着同样的工艺,品鉴着同样的滋味,茶文化见证着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手足情深的文化认同和血脉亲情。

一场盛会,两岸同欢

“海峡浅浅,隔不断我们血脉相连的亲情;茶香袅袅,早已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纽带。今天,我们因茶而聚,为缘而来。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茶叶知识、制茶技艺、品茗美学的研习,更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温馨对话,一次两岸中青年之间以茶会友、切磋交流的盛会。”参加茶博会的台湾港澳台美协主席李沃源如是说。

正如李沃源所言,连续举办十七届的茶博会,不仅见证了海峡两岸茶文化的深度交融,更推动了双方在经贸、文化等多领域的广泛合作。

海峡两岸茶香浓,武夷盛会情意长。

多年来,茶博会吸引了众多两岸同胞、茶界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举办了数百场专业论坛及文化交流活动,涵盖了茶叶种植、加工、品鉴、销售以及茶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两岸茶业合作机制”。

今年茶博会期间,将举办“亲,来品茶”两岸青年武夷山打卡季等10余场涉台交流活动,既保留“朱子杯”民间斗茶赛、“茶香两岸”美食嘉年华等两岸同胞认可的、参与度高的交流活动,又新增“茶和天下·缘聚武夷”中国茶非遗交流、“茶香两岸·文脉相连”文艺工作者交流采风等活动,让两岸同胞在逛展会、游武夷的同时品茶香、享茶趣,促进两岸茶人和青年交流互鉴。

此外,主办方还邀请了北方昆曲剧院演出昆曲《人在草木间》,该剧主要讲述清朝台湾书生林凤池引种南平茶叶至台湾冻顶山的故事,让两岸同胞在共赏中国传统昆曲中,了解台湾“青心乌龙茶”与南平矮脚乌龙茶的历史渊源。

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茶事活动,彰显着“两岸同根、茶脉同源”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进两岸茶文化认同,深化两岸茶产业的交流与协作。武夷茶的千年韵味,正成为连接两岸亲情、促进心灵契合的绿色纽带。

茶香袅袅、情谊绵长。这场跨越海峡的茶界盛会,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茶博会拉近了我们间的距离”

□本报记者 严岚

连续举办十七届的海峡两岸茶博会,早已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

在台湾馆刘政扬手作坊展位前,各式法华彩器皿流光溢彩。“我来这里参展不少于六次了。”展位负责人刘政扬笑着告诉记者,“武夷山与台湾往来交通便利、习俗相近,每次来都倍感亲切。”

刘政扬制作的法华彩器皿,属于台湾金莺瓷,是莺歌陶瓷产业的特色瑰宝——它融合明代法华彩烧制技艺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技巧,经两次烧制后,在留白处涂金再进行第三次烧制,最终呈现出独特鎏金效果,以手工精制和艺术设计闻名。

“金色器皿在两岸都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俗基础。”刘政扬回忆,曾有大陆十口之家,因家中有使用金色器皿的传统,一次性订购了10件金莺瓷。依托茶博会平台,他的产品成功打开大陆市场,收获了众多忠实客户。

“福建与台湾在生活、饮食习俗上诸多相通,我们的产品能售出上百件,核心是两岸的文化共鸣。”刘政扬感慨,“茶博会拉近了我们间的距离,让两岸情谊在文化交流中愈发深厚。”

作者:□本报记者 卢国华 严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