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用AI画笔 绘家乡传说

——访南平籍青年导演蓝天

扫一扫,观看视频

蓝天导演(二排右6)与《畲战》幕后主创成员合影

首映礼上,蓝天接受主持人提问。

人物简介

蓝天,畲族,福建南平人,是一位从福建走向世界的青年电影导演。他拥有专业的教育背景:本科就读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导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职业历练中,他师从著名编剧陈宇,深耕电影创作,还参与了《太阳照常升起》纪录片剪辑及《邪不压正》幕后制作等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其执导的短片《南方午后》荣获第27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最佳短片、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短片、金荷奖、重庆青年电影展最佳短片等重要奖项,并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香港国际电影节、金鸡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知名电影节;作品《南方夏日》入选釜山国际电影节APM单元,目前正在后期制作中;作品《Hlisa》获得亚洲电影大奖官方评选认可。

《畲战》静帧画面——战斗场面

11月9日,由字节跳动旗下AI视频公司即梦发起的“即梦青年导演合作计划”系列AI短片在上海举行全球首映礼。其中,短片《畲战》的导演蓝天,是土生土长的南平畲族青年。近日,这位从闽北走出的青年导演,首次接受家乡媒体专访,畅谈成长历程、AI创作心得。

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敲定以“畲族”元素为题材创作此次的AI短片?

蓝天:作为在闽北长大的畲族人,那些真善美的传说,不仅是记忆,更像情感的连接,神秘而充满智慧,我很想讲给更多人听。《畲战》作品取材自畲族神话故事,讲述了“山哈尼”的祖先盘瓠与三公主历经考验、开创民族的传奇。美学风格上,我们借鉴了勉唐派壁画风格,让整个短片的观看体验像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浏览一幅具有东方美学的壁画。大二时我曾尝试拍一部关于畲族传说的短片,但受限于技术和条件,很多想象没能实现。直到这次与即梦AI合作,不仅让我接触到最前沿的影视技术,更圆了多年的心愿。我希望通过这部短片,让更多人走近畲族,了解它真实而丰富的文化。

记者:作为青年导演,在您以往创作的作品中,是否会受家乡成长经历的影响?

蓝天:我们这片土地孕育了朱子理学文化、茶文化以及建本文化,还有家乡的建盏也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我此前在福建拍了《南方午后》《南方夏日》两部电影,都是家乡给我灵感继而创作与之相关的故事。我非常希望用电影的方式去推广属于闽北的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您如何看待AI技术在各领域尤其在艺术领域的运用?

蓝天:我认为,AI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其本质是一个强大的新工具。它的意义,不在于替代艺术家,而在于拓展了创作的边界和效率。它降低了创作的技术门槛:让更多有创意、有审美但或许不具备专业绘画或拍摄技能的人,能够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作“平权”。但必须明确的是,艺术的核心永远是人。工具本身没有思想,是艺术家的审美品位、文化积淀和生命体验,决定了作品的最终方向和深度。

记者:怎么会选择导演这个职业?又怎么去理解这个职业?觉得自己身上哪些特质很适合做导演呢?

蓝天:选择从事导演行业,是受我母亲的影响,她在我小时候就鼓励我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在我看来,导演本质上是个手艺人,和所有匠人一样,需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核心始终是为观众讲好一个故事。如果说有什么特质适合做导演,我觉得是“感知力”和“协调力”:是对审美的判断,对故事和表演的把握以及在剧组管理中与各方沟通的协调能力,这些技能帮助我把脑海中的画面,更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记者:了解到您当年高考的艺考成绩十分优异,是如何备考导演系?能和家乡的学弟学妹们分享吗?

蓝天:我是2014年参加的艺考,当时通过考试获得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全国第一、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全国第二的成绩。后来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继续学习电影,这段经历让我对导演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的是:备考导演系,首先要诚实地面对自己——你是真正热爱艺术本身,还是只迷恋“艺术家”这个身份?如果答案清晰而坚定,那么接下来的路反而简单:保持大量的阅读和观影,这是培养审美和叙事感的基石;用心观察生活,最好的故事永远来自真实。

记者:近几年不少热门影视作品在南平,尤其在自带“时光滤镜”工业遗存老城区延平取景拍摄,比如《幸福草》《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斗局》等,您有关注吗?对家乡文旅+影视这方面,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蓝天: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家乡的影视动态。看到越来越多优秀作品在南平取景,我由衷感到自豪。闽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山水,是影视创作的绝佳土壤。近年来,家乡的文旅建设日益完善,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投身于本土文化的传播。作为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创作者,我始终心怀感恩。只要家乡需要,我随时准备尽己所能,为闽北的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本报记者 邱游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