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非遗“潮玩” 宋韵新生

□陈冰倩/文 朱宇/摄

吹糖人,好吃又好看。

11月14日下午,武夷新区市民广场热闹非凡、人头攒动。这里是“缘聚武夷美美与共”南黄衢饶民间艺术交流活动“潮玩宋趣”非遗市集的现场。

非遗市集以宋代文化为脉络,设“食味、巧器、妙艺、玩乐”四大主题展区,来自南平、黄山、衢州、上饶四地36项非遗项目集中亮相。60余位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与互动,生动呈现四地非遗的活化成果与宋韵雅趣,让市民游客沉浸式触摸非遗的古今温度,感受宋韵的鲜活魅力。

食味:烟火升腾处 舌尖遇非遗

顺着广场上飘来的香气往非遗市集走去,刚拐过宋风展板,就见顺昌灌蛋展位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群中不时传出“太厉害啦”“怎么做到的”的惊叹声。蒸腾的热气裹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这正是宋趣・食味展区的鲜活开场。

顺昌县灌蛋非遗传承人陈玉清坐在展位前,面前摆放着白瓷碗、新鲜鸭蛋以及调好的香菇肉馅。她熟练地拿起一枚鸭蛋,敲碎放入白瓷碗中,随后取来细竹签,找到蛋眼,指尖翻飞间,将香菇肉馅缓缓注入完整的鸭蛋黄中,动作稳准轻柔,全程不见蛋黄破损。“太绝了!肉馅居然能这样进蛋黄!”人群中,游客张艺琳举着手机,镜头紧紧跟着陈玉清的手,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语气里满是惊叹,身旁的其他游客也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好奇与佩服。

美食区的烟火气还在往四周飘,四地风味在此汇聚亮相,各有各的鲜活滋味。政和东平小胳的蒸笼一掀开,氤氲的热气中,色泽鲜亮的小胳透着油润的光泽,香气直往人鼻腔里钻。摊主一边用夹子小心取出小胳递向游客品尝,一边笑着介绍:“这可是朱熹父亲朱松都点赞的美味,算下来得有八百年的历史咯!”旁边的建瓯光饼刚出炉,金黄的外皮上撒满芝麻,香气穿透力十足,游客咬下去,外皮酥脆掉渣,内馅绵软咸香,不少人拿着饼边吃边点头,连连称赞;上饶鄱阳葱酥饼咸香酥脆,咬碎时满是芝麻和葱花的复合香气,灌芯糖则能拉出晶莹的糖丝,甜的恰到好处不腻口;黄山徽州烧饼咸鲜中带着点微辣,毛豆腐透着独特的发酵香气,胆大的游客夹起一块放进嘴里,尝了尝直呼“上头”。

几位非遗传承人讲起美食背后的来历:“以前啊,逢年过节家里才舍得做这个”“我这手艺,到我这代都第三代咯,可不能断了”。游客们听得认真,偶尔还插两句提问,烟火气与文化味缠在一起,在美食区久久散不去。

巧器:指尖流转间 匠心见真章

踏入巧器展区,雅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在浦城大口窑青白瓷展位前,有茶器、艺术品摆件、花器。南平市级大口窑青白瓷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陈雪芳手中捧着一只薄胎瓷杯向大家介绍:“咱们大口窑青白瓷,有‘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说法!”她指尖轻轻捏着瓷杯边缘,语气满是自豪,“您看这厚度,仅0.28毫米,还创下了世界纪录联合协会世界最薄坯的纪录!”说着,她用指腹轻弹杯身,“叮——”清亮悠扬的声响瞬间传开,原本在展区内漫步的游客闻声驻足,纷纷凑上前来,好奇地打量这只“薄如纸”的瓷杯。

四地巧器各领风骚,非遗传承人的指尖功夫更让人目不暇接。常山蛋雕展位前挤满了人,衢州市蛋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戴理平端坐展台后,双眼紧盯手中蛋壳,指尖捏着细如针尖的刻刀,专注雕琢。“蛋雕艺术就是要‘让无用变有用,让废品变成财富,让生活充满创意与欢乐’。”他一边缓慢转动蛋壳,一边向围观游客讲解,“这蛋壳又脆又薄,是雕刻行业里的难点——力度轻了刻不出清晰纹路,重了就会碎,既得精准控力,还得靠艺术创造性赋予它新生命。”

说话间,他的刀尖在蛋壳上缓缓移动,时而轻划勾勒轮廓,时而细刻雕琢细节。片刻后,戴理平放下刻刀,举起完成的蛋雕作品:薄如蝉翼的蛋壳上,卡通人物栩栩如生。游客们立刻举起手机拍摄,有人忍不住赞叹:“这么薄的蛋壳,居然能刻得这么精致,太绝了!”

展区内,每一件巧器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匠心。游客们或俯身细看蛋雕纹路、瓷杯釉色,或轻声询问竹编技法、金属器制作流程,偶尔小心触碰器物,微凉的触感、细腻的肌理间,仿佛跨越千年时光,与古人的工艺智慧完成了一场无声对话。

妙艺:雅韵流转时 古艺焕新生

“点茶注水要慢,击拂要匀,泡沫才能紧贴盏壁不散。”在妙艺展区衢州“柯山点茶”展位前,非遗传承人叶德贞手持茶筅,在建盏中快速击拂,茶汤渐渐泛起细腻的泡沫,如积雪般铺满盏面。演示时,他取过茶粉,在泡沫上勾勒出简笔山水:“这就是宋代文人的雅趣,茶中有画、画中有茶。”游客跃跃欲试,却难控力道:“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叶德贞笑着递过茶筅:“多体验才会喜欢,传统技艺就怕没人试。”

从点茶展位移步,“笔墨纸砚”的风雅气息渐渐漫来,与点茶的雅致相映成趣。徽州毛笔非遗传承人杨达的展位前,狼毫、羊毫、紫毫等各类毛笔一字排开,阳光洒在笔杆上,泛起温润的光泽。他捏着一支紫毫笔,指尖轻抚过笔锋:“这紫毫是用兔子项背的毫毛制成,要经选毫、梳毛、扎笔、修锋等百道工序,一步都不能省,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半点马虎不得。”

隔壁黄山徽墨展位的黄立平,正低头整理墨条,他是杨达多年的老搭档,两人常一起带着手艺跑市集。见游人走近,黄立平拿起一块墨条递过去:“你摸摸,好墨得‘坚如玉、研无声、色如漆’,我这徽墨和杨达的好笔配着用,写出来的字不仅有劲儿,还能存得久,这才是文房器物的讲究。”

不远处的上饶铅山连四纸展位前,游客捧着纸张轻揉,惊叹道:“手感也太好了,完全不像古法造的纸!”

而延平凤咮砚展位上,非遗传承人郑世阳正捧着一方砚台,给游人展示砚面:“好砚石可遇不可求,有时得在深山里守上十几天,才能找到一块质地细腻的。两宋时期,凤咮砚既是文人案头挚爱,也是帝王御赏之物,你看这砚面,光润得像镜子,发墨快还不损笔锋,写起字来特别顺手。”

展区里始终热闹,有人握茶筅复刻茶中画,有人围砚台学研墨,还有人尝试挥毫泼墨。千年宋韵从未远去,笔墨纸砚、茶盏茶香里的雅趣,正以鲜活新模样,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玩乐:欢声笑语里 非遗入日常

“叔叔,我要画小猪佩奇!”小朋友们围在衢江糖画展位展台前,脆生生的喊声裹着期待。非遗传承人周钟敬笑着点头,右手握着盛满融化糖浆的铜勺,手腕轻轻一转,晶莹的糖丝便如细雨般落在冷却板上,短短几十秒,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佩奇就成型了。“做这行22年啦,光守着老花样可不行。”他一边给糖画插上竹签,一边笑着说,“除了传统的十二生肖,现在还会画网红形象、写名字,得跟上年轻人的喜好,大家才愿意多看看糖画。”

“玩乐”展区堪称非遗活化的“打卡地”,处处是欢声笑语。朱子、大圣IP文创产品摆满展台,钥匙扣、手机壳、帆布包等实用物件,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武夷味”伴手礼展位前,茶点、茶叶等非遗土特产被包装成精致礼盒,游客们争相选购;柯城编织的小动物挂件灵动可爱,小朋友们挂在书包上爱不释手。

黄山汪满田鱼灯展位前更是人头攒动,色彩鲜艳的手工鱼灯造型逼真,鱼灯文创冰箱贴、小台灯等衍生产品琳琅满目。“汪满田鱼灯寓意平安和睦,现在我们不仅有鱼灯演绎,还拍了微短剧、做了研学。”安徽省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驻村第一书记胡健拿起一盏小鱼灯,“你看这细节,都是村民手工缝制的,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上这门非遗了。”

夕阳西下,市民广场的灯光亮起,非遗展位前依旧人头攒动。此时的非遗技艺,不再是遥远的“老古董”,而是能吃、能玩、能打卡的“潮玩单品”;宋代文化也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体验、能分享的“生活方式”。这场“潮玩宋趣”市集,让千年宋韵在潮流玩法中焕发新生,也让非遗技艺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