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海瑞在南平“不跪”的勇气

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十岁的海瑞以举人身份被任命为延平府南平县(今延平区)教谕,这是他仕途的起点。

彼时的南平县,学风涣散,官场逢迎成风,而这位日后以刚正闻名的官员,在此用“不跪”的姿态,写下了仕途生涯的第一笔亮色。

“不跪”的勇气,在孔庙的朝典上化作了“笔架博士”的传奇。

一日,长官前往南平县学宫视察,按当时的官场惯例,下级需对上级行跪拜之礼。海瑞带着两名教官迎候于庙堂,御史进门时,两位同僚即刻伏地跪拜,唯有海瑞昂首挺立,仅微微作揖。三人形成鲜明反差:两侧伏地如弯弓,中间挺立似立柱,俨然一副笔架模样。《明史·海瑞传》记载:“(海瑞)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原本司空见惯的弊端,在海瑞这一举涤荡。他援引规制,强调学宫是教化圣地,师道尊严不可屈,这番话让御史哑口无言。“海笔架”的雅号自此传开,成为他刚正不屈的代名词。

这份“不跪”的勇气,并非恃才傲物的孤勇,而是根植于对职责的坚守。上任伊始,海瑞便发现南平县教育领域积弊深重:生员逃课成风,送礼请托屡禁不止,教官敷衍塞责。为整饬风纪,他制定《教约》十六条,从修身、处事到待人接物,为师生立下明确准则。

针对生员资质差异,他推行因材施教,亲自授课答疑,即便寒冬酷暑也未曾间断。他还革除教谕薪俸外的所有额外收入,严禁学生送礼,自己则衣着简朴,与学子共守清贫。在他的治理下,南平县学名声日隆,周边学者纷纷慕名而来,学风为之一振。

“不跪”的底气,更源于对规矩的敬畏与践行。海瑞深知,官场的萎靡始于对原则的妥协。御史视察风波后,有人劝他“识时务”,他却始终坚守“学官见上官,拜而不跪”的开国规制,后续道员、学宪等官员视察时,他依旧揖而不跪。这种坚守并非毫无代价,御史曾因不满而欲刁难,但见海瑞行事无懈可击,且县学治理成效显著,最终无从发难。

时任福建提学副使的朱衡听闻此事,既敬佩其刚正,又担忧他因此受挫,劝诫道:“应忍辱负重,以施展才能报效国家”。这番话让海瑞更坚定了以实干践行信念的决心。

在南平五年,海瑞的政绩远不止于整顿学风。他以教谕之职,主动介入地方教化事务,常深入乡野宣讲伦理,倡导节俭民风。当时南平士人中流行攀比奢靡之风,海瑞以身作则,不仅自己布衣蔬食,还通过《教约》明令禁止生员参与奢靡宴饮。

他还格外重视寒门学子,为无力求学的青年开设免费夜课,亲自讲授经史子集,许多贫苦子弟因此得以成才。这些举措虽未见于正史详载,却在南平民间留下了“刚峰先生育桃李”的佳话。

嘉靖三十七年(1558),海瑞因政绩卓著升任淳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知县,离开南平之时,县学师生与百姓自发相送。在等级森严的官场中,仍有人坚守原则;在风气浮躁的世道里,仍有人深耕实干。他在南平留下的,不仅是“海笔架”的传奇,更是一种精神坐标。

海瑞到淳安当知县后,都是自己种菜,也很少吃肉。有一次,海瑞为给母亲祝寿,买了两斤肉,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却传到浙直总督胡宗宪耳中,竟成为“新闻”。《明史》记载: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这种“不跪”的勇气,贯穿了海瑞的一生。《明史・海瑞传》评价其“生平为学,以刚为主”,而南平的五年,正是这份“刚”的最初绽放。

从淳安拒贿到上疏“骂皇帝”,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南平时期确立的准则。而南平县学的《教约》十六条,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其蕴含的“正己育人”理念,与“不跪”所彰显的师道尊严,共同构成了海瑞精神的源头。

正如后人所评:“海瑞的‘立’是站在山顶上,是主峰的傲然挺拔”。而这份挺拔的起点,就在嘉靖年间的南平县学之中。

作者:□邱冬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