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云雾开合。
顺昌县岚下国有林场培育的大径材山场里,连片的杉木笔直高耸,多年树龄的闽楠、红豆杉俯仰生姿,灌木蕨类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放眼望去满目翠绿。
“这片林子有36年的林龄,平均胸径40厘米,杉木大径材大约占八成。”昨日,岚下国有林场党支部书记李贵喜告诉记者。他口中的这片林子,不久前刚刚被转让,以远超普通山场的溢价,为大径材价值做了最生动的“市场背书”。
8月14日,顺昌县国有林场同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顺昌县升升木业有限公司签订杉木大径材伐区山场整体转让协议,其中杉木大径材出材量2164立方米,每立方米均价1052元,较普通杉木伐区山场的成交价溢价近一倍。
“选择大径材,是因为它与我们‘年份香杉系列家具’相契合,瞄准的是高端客群。”升升木业常务副总夏克进说,该系列作为企业近期主推的产品,专门选用大径材头一节的前4米打造,不仅密度高、弹性好,且没有结疤,整体参数处于同类木材中上游水平。
这笔交易,也让顺昌林业从“长周期培育大径材”到“林下经济齐头并进”的深层变革效益显现。
“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顺昌”。作为全国首个杉木之乡,顺昌县种杉历史已逾千年。
“与许多林业大县一样,曾经的顺昌也因大量采伐杉木而埋下隐患。”李贵喜回忆,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只算眼前账,伐完后炼山造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森林质量下降,有林无材,大径材杉木更是难觅。
“作为县国有林场,既要经济效益,更要肩负起生态责任。”顺昌县国有林场业务部主任林仁忠说,步入新世纪,顺昌开始探索林业发展新路子,采用“良地+良种+良法”的模式破局——
在造林地树种选择上,按照“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确定不同的培育目标;依托省洋口国有林场杉木高世代种苗培育国际领先优势,选用优良和珍贵种苗作为造林用苗,确保造林质量;通过提质培优,对现有中幼林采取间伐、修枝、施肥等技术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精品林;对立地条件较好的杉木大径材林分进行林下改培、合理择伐,保留上层目标树,下层营造楠木、红豆杉、木荷等珍贵树种,营造复层异龄林;新造乡土珍贵树种,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力度,恢复地力,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和质量;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对森林质量较差、树种单一的林分进行生态修复、移植补造,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如此,当地以“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异龄化”的近自然经营模式,作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技术路径。
“岚下国有林场钱墩工区杉木大径材和闽楠异龄复层林基地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林仁忠介绍,这片林子种植于1996年,2013年强度间伐后每亩保留32株,2014年林下套种珍贵树种闽楠。据2024年11月的统计数据,杉木平均胸径33.2厘米,平均树高20.2米,蓄积每亩25立方米。这不仅达到了福建省杉木速生丰产林的生长量标准,更是大大优于其他普通林地。尤其是在进入近熟林阶段仍保持了不低于中龄林阶段的生长速率,再加上套种的楠木、红豆杉等阔叶树,年限越长价值越高,其它如红菇、岗梅、三叶青等林下经济作物三五年就可见效益,实现“以短养长”,获得更高收益。
“长短结合的策略,不仅让社会效益日渐凸显,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带来了经济红利。”顺昌县国有林场党总支书记、场长詹旋常介绍。原本分散的短周期经营转向“长周期培育大径材+短周期发展林下经济”的复合模式,让杉木林从“单一材种”升级为“全周期资源”,如今已储备了近万亩大径材山场,胸径32厘米以上的杉木就多达3.2万株。
2010年,县国有林场开始引进实施FSC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管理,2020年5月,林场通过国际森林认证(FSC)、中国森林认证(CFCC)以及FSC生态系统服务认证三项认证的主审核,成为全国首个获得FSC生态系统服务认证的国有林场,也因此一举敲开木材加工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大门,这些年来,林场提供的认证材让升升木业等企业有了世界级的“准入证”。
从“中国杉木之乡”到“世界杉都”,顺昌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以杉木大径材为核心,串联起林业一、二、三产,让“绿色资源”转化为“金色产业”。“顺昌将继续以大径材为支点,撬动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增值,让‘世界杉都’的蓝图一步步照进现实。”顺昌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秀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