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邵武市探索“幸福里”养老零工就业模式

老有所为,为幸福晚年加码

本报讯(王晓云 刘建飞)近日,在邵武市洪墩镇“同心球”振兴工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一颗颗刚包装好的圣诞球上,10余名老人正围坐在长桌前,熟练地做着手工活,脸上满是笑意。

“这里生活很舒适,还能干些活贴补家用。”洪墩镇尚读村村民陈大姐在子女的协助下搬进了洪墩镇“幸福里”社区,空闲时便和邻居们一起来到振兴工坊做手工活,一天收入20至50元。

“我们创新‘社区+企业’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周边企业来料加工项目,多元反哺,让‘幸福里’的老人老有所为。”邵武市洪墩镇党委书记谌春伟介绍,洪墩镇“幸福里”社区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建设公寓楼2栋共27套住房。为实现“养老惠民、共享发展”理念,依托乡村振兴公司,在零工就业空间引入鸿贸圣诞球生产包装合作项目,为老人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实现“社区造血”与“企业服务”双向赋能。

同时,洪墩镇“幸福里”社区以老年人兴趣爱好为导向,建设了共享菜园、果园基地等特色空间,老人们可以在这里种植蔬菜、养殖家禽,既保持了农耕生活的乐趣,又增加了社交互动。

在邵武市和平镇“幸福里”社区的“幸福菜园”,老人们正在浇水、施肥、松土,将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运往镇敬老院。

“我们调剂出社区后山林地近700平方米,作为入住家庭的种植基地,不仅让老人们找回了乡土生活乐趣,还实现了自给自足、自产自销。”镇干部介绍,和平镇“幸福里”社区自今年7月投用以来,已成为17位农村老人的新家。

“我们积极探索可持续、兼具地方特色的养老零工就业模式,实现入住老人务工收入与精神文化的‘双丰收’。”邵武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

桂林乡盛产毛竹,当地的闽笋制作技艺是非遗项目,为此,他们把传统笋仓搬到“幸福里”闲置空地,入住这里的老人不仅通过加工制笋增加收入,同时化身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播者”,为来到当地写生、研学、旅游的游客进行生动讲解。此举让老人获得精神的满足,实现更高水平的“老有所为”。

据了解,邵武市预计在年内建成3个“幸福里”社区,未来将继续完善养老“硬设施”,提升“软服务”,打造更多“养老福地”,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