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品种是我县种子企业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优质稻新品种,参加了2025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16日,在浦城县种子站,站长钟建伟指着展示柜上颗粒饱满的“绿香两优浦晶占”稻米样品介绍,“在浦城可作一季中稻种植,田间表现为株型整齐,穗长粒多,生育期适中,平均亩产可达611.3公斤。”
“绿香两优浦晶占”于今年9月进入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品种审定会议初审并通过品种公示。米质达到部颁优质一级标准,实现了产量与口感的良好结合。
一个新品种从实验室走向广袤田野,并成功通过国家初审,需要怎样的科技支撑?“这离不开持续稳定的研发平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钟建伟说,浦城以福建双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现代化种业体系。同时,与多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实验室的育种材料、研发力量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共同开展品种选育和改良。“十四五”期间,除“绿香两优浦晶占”外,浦城县已通过国家级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省级(含不育系鉴定)15个。
“科技创新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介绍,近年来,浦城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新选育的品种在示范基地进行集中展示,组织种植户现场观摩,并由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以订单方式回收稻谷,带动农户种植优质稻新品种实现增收,根据测算,相比种植普通水稻,参与制种的农户亩均增收超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