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素有“福建粮仓”之美誉,粮食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以金融之力,主动作为,围绕粮食生产上游、中游、下游环节,构建全链条服务机制,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粮食产业由‘原字号’向‘精字号’迈进。”昨日,浦城农信联社相关负责人说。
浦城农信联社联合县种子站建立协同机制,创新推出“福粮·制种贷”,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闭环融资模式,为制种主体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截至2025年9月末,累计投放“福粮·制种贷”2781.5万元,支持制种面积2.32万亩,预计可产出优质稻种464万公斤。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制种主体的融资难题,更为浦城的种业发展播下了“金种子”,育出了“致富苗”。
聚焦再生稻、高产粮田建设,浦城农信联社推出“福粮·种植贷”,根据种粮大户实际需求,实行“综合授信+临时提额”灵活机制,并结合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种粮大户清单”,开展批量授信、整村推进。在加工领域,积极支持粮食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采用“信用+设备抵押”等方式,发放“福粮·加工贷”,帮助企业完善仓储体系,提升精米加工能力。
为破解农业融资“慢、贵、难”问题,浦城农信联社坚持在资金链上做“减法”,通过机制优化、利率让利、风控创新等方式,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滴灌至产业链最末端。
在春耕备耕、夏收秋种等关键时节,设立“福粮贷”专项审批通道,实行“优先安排、优先审批、优先放款”制度,简化流程、提速增效。持续推进特色产业信贷利率灵活定价机制,主动向粮食产业链倾斜,对新办理“福粮贷”的经营主体实施特别优惠利率,切实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担。同时,整合农业、财政、保险等单位数据,创新“链式风控”模式,确保“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浦城农信联社坚持以“人”为核心,深化“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选派56名金融助理常态化驻村走访,开展政策宣讲、用信指导、风险排查等工作,深入了解农户、合作社融资需求,为8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级授信,其中涉及粮食产业147家,授信总额1.48亿元;针对示范合作社和科技特派员群体,推出“福粮·示范主体贷”“科特贷”等专项产品,累计投放5250万元,助力更多“新农人”扎根乡村、带动发展……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浦城农信联社积极推动金融与科技、政策、平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能级。积极配合县政府规划建设“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探索粮食规模化、科学化种植路径及共享仓储加工平台。推动审批流程标准化、数据采集数字化、客户准入模型化,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体系,依托“南平e贷”平台,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先建信用、再定额度”,推动金融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嵌入”转变,增强服务前瞻性与可持续性。
此外,浦城农信联社还梳理粮食产业的链属企业清单,实行数据化动态管理。通过分层走访对接需求,同步将企业经营、信贷适配等信息纳入数字档案,实现从需求摸排到精准服务的高效衔接,为链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浦城农信联社正以金融之力,为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下阶段,浦城农信联社将继续坚守支农支小定位,牢牢把握“四链融合”发展机遇,立足“福建粮仓”资源优势,深耕粮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