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匡山寻隐

甜美的秋色

匡山拂晓

晨练的游客

十月,我又回到了匡山怀抱。

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匡山,位于浦城县富岭镇境内,从山腰间的双同村后山往东翻过隘口便是浙江。这里林木茂密葱郁,动植物多样,负氧离子高,舒适宜人,自古便是隐逸好去处。元末天下扰攘,祖籍浦城的龙泉人章溢曾在此结庐隐居。刘伯温、宋濂、叶琛等同乡挚友则随之前来陪伴。他们或在林间松下,诗酒唱和,或漫步于林泉之间,纵论天下,是为“匡山四贤”。然而他们的“隐”,并非全然忘世,而是乱世中一种清醒的等待与积蓄。后来他们在帮助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便是史称的“浙南四先生”。

其实,匡山不仅隐过文人风骨,更庇护过铁血丹心。险峻山间曾隐藏过红军营盘,掩埋着红军战士的忠骨。在村部村史馆,透过墙上那些发黄模糊的照片,我仿佛看见先烈们的身影依然在密林深处矫健行动,他们依托大山的天然屏障,与敌周旋,写下荡气回肠的壮怀诗篇。如今的匡山静美如画,唯有村头挺立的松柏,犹如往昔的哨兵,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这匡山的隐,则是慷慨悲歌的隐,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隐。

我们下榻在村里的民宿。据说是由北京设计团队打造,在保留中式传统民居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美学。白天,可以坐在露台品茶聊天,看远山天边云卷云舒。入夜,慵懒躺在床上,随手打开天窗,便见星空低垂,仿佛伸手就能撷取几颗。与当地村民闲聊,才知道像这样的民宿,小小的双同村已有十余家。不仅如此,我们晨起登山锻炼,午后漫步赏秋,一路上还看到“诗部落”、影视拍摄基地、咖啡屋等,令人颇感惊讶。记忆中数年前的双同村,还是个外人罕至的静谧所在,而住在山间的村民,有人一辈子都没走出山外、到过城关,更别说听过这些时尚的名称。

这变化的源头,在第二天晚饭后的村头散步时,我意外地寻到了。我们遇到一位年过六十的朴实村民,说起话来,亲切真如自家人。坐在他创办的无人值守超市门前拉呱,聊着聊着便聊到了自己。1978年高中毕业的他高考落榜,没有怨天尤人,默默回到山村当了一名护林员。第二年,他又被乡亲们推选为生产大队长。他曾目睹乱砍林木所引发的泥石流对小村的巨大破坏,于是,上任后,大家约定好,立下规矩:护林,不砍一棵树。护林队员上山巡查,与盗伐者斗智斗勇。近三十年来,他们抓获的违法砍伐者近千人。这数字背后,是怎样的坚守与不易?

早在2002年,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时,当地人就提出了“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的口号,率先在村里办起了“森林人家”,发展乡村旅游,村干部一步步带动了十几户村民开办民宿,让双同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宿村;也是他,带领大家将山里的酸枣、猕猴桃、杨梅、竹笋等,制成酸甜可口的枣糕、果干、果酒,以及好吃的笋衣片,让山野的滋味走出大山,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财富。

夜色渐浓。我站在村头,回望夜幕下轮廓沉静的匡山,忽然觉得,我们此番来寻的“隐”,或许并非章溢那般寄情山水、待时而动的风雅之隐,也非革命志士那般血火交织的壮烈之隐。在这秋日的匡山,我寻到的是绿水青山中,许多人以数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一种更为深沉、更具生命力的“隐”——那不是远离,而是扎根;不是逃避,而是担当。他守护的,是匡山的四季,是双同村的晨昏,是那看得见的山水,和村民们脸上越来越丰腴的笑容……

作者:□王敏 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