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汽车与轻轨列车行驶在省道303线建阳至武夷山段。该路段风光秀丽,“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诗意美景引人入胜。 (朱宇 摄)
山峦叠翠、碧溪绕川,生态南平景美如画;
草木葳蕤、生机盎然,四季闽北动人如诗。
南平是闽江发源地、福建生态屏障,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牢记谆谆嘱托,矢志感恩奋进。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锚定“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聚焦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要求,系统谋划护绿扩绿兴绿新举措,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坚持“护绿”为先 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丹霞岩壁轮廓硬朗,九曲溪澄碧见底,潺潺如素练,常绿林依旧沉郁,点缀其间的阔叶树种已转为醒目的绯红,初冬的武夷山又添了几分绮丽。
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位列其中。
“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谆谆嘱托,殷殷期盼,在闽北山水间回响。
南平市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创新建立局地(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地方政府)联动保护机制,首倡并成立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系统化构建“护绿”体系,深化“四防一提升”联动保护机制,谋划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制定出台了《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先行方案》,在1001.41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外,划定4252平方公里的协调保护区、融合发展区,用环带“外圈”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内圈”,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4.5%,森林蓄积量967.65万立方米;野生脊椎动物种类769种;野生高等植物种类3404种;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Ⅰ类,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最新一轮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累计发现新物种34个。
水清岸绿,美如画卷。
日前,一条记录了近百只白天鹅在建阳区将口镇崇阳溪浅滩悠闲觅食、振翅低飞的短视频在市民的朋友圈“火”了。“现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候鸟的身影也越来越常见了。”一位观鸟爱好者赞叹。野生白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迁徙过程中会选择生态环境优越的宽阔水域停留。白天鹅成群现身,正是南平生态持续向好的最直观见证。
生态向好,天鹅翩跹,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南平市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从目标引领、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法治保障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聚焦“力争全域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力争全域实现主要流域水质Ⅱ类以上、力争全域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力争全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四个全域”阶段性目标,南平搭建“生态体检平台”,深入开展全域生态体检,对全域生态环境“把脉开方”,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建立“1+N”工作机制,压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创新探索实施河湖长“巡河交水”制和林长“巡山交树”制,不断提升治水治林工作实效;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方立法的重点领域,制定出台《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南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闽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等地方性法规,着力筑牢法治根基,护航绿色高质量发展;
创新探索人大监督与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贯通协同的监督机制,最大程度释放生态监督效能,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
扎实开展“政协委员河长”民主监督,围绕“在护绿扩绿兴绿上持续发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建设生态司法示范区、护航绿色高质量发展”等开展专题协商,同心合力助力美丽南平建设;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为着力点,首倡成立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首创“全国大协同”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倡导构建跨国家公园、跨生态系统的新型跨域司法协作模式;
充分发挥生态检察职能,积极打造“法治化惩处+恢复性司法+公益性诉讼+溯源化治理+专业化普法”“五位一体”生态检察南平样本,织密生态环境法治保护网;
……
用最严制度保护最好生态,以实际行动不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南平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十四五”期间,南平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8.89%,森林蓄积量达2.02亿立方米,我市林长制工作,3次在全省考核中位居第一,3次获国家级激励表扬;
全市主要流域水质持续保持稳中向好变化趋势,Ⅰ类-Ⅱ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率先在全省达成流域水质“四个全优”,全省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南平连续2年位居第一,连续3年获省级正向激励,创新全域美丽河湖建设机制,崇阳溪成功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麻阳溪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闽江干流(南平段)、建溪成功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南平市本级和8个县(市、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中,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
绿水青山焕发生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加快“扩绿”步伐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阅见林间芳菲,方知生态日新。
“武夷山水之美让我深深震撼、陶醉!”到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自驾游的曾丽莉由衷赞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十四五”期间,南平树牢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推行“良地+良种+良法”,创新推广“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多功能景观林”的森林“三改”技术措施,进一步提升绿量、优化林分、美化林相。
绿韵流风,青山焕彩。“春到武夷山吴齐村赏樱”的计划被列进了许多人的旅行清单。
“去年12月中旬,吴齐村‘三沿’花化彩化示范带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约2公里的林缘樱花漫步道,对应地块的吴齐至下梅公路沿线,种植彩化树种娜塔栎,项目于今年初完成建设。”市林业局营林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一年造,三年管’,确保种一片、成一片、美一片,通过精准选点、科学配置常绿与叶花化树种,让森林四季有景。”
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南平坚持创新思路,先行先试,不断加快“扩绿”步伐。
结合松林改造提升,南平以“一带三沿”一重山为重点,持续开展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行动,累计完成“一带三沿”一重山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250处、3.96万亩。车驰环带,千年桐、枫香、山乌桕等花化彩化树种点缀绿野间,春夏次第花开、秋冬层林尽染的生态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
“十四五”期间,南平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持科学集约造林,谋划并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大国土绿化项目,科学推进国土绿化,2021年以来,全市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62.23万亩、居全省第一,连续3年获评中国“绿都”年度综合评价前三。
闽北的绿,不止流淌于山林间,更润泽于人们的生活日常里。
“十四五”期间,南平广泛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转型;
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全域“城市体检”,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评获评“A”档,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实践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总结推广光泽“无废城市”县域试点经验,探索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城市发展模式;
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截至目前,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100%,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9.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成为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也成为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山、水、城、人齐迈“扩绿”步伐,绿色低碳新风扑面,让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南平如画的生态美景成为更多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
释放“兴绿”红利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南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南平,好空气也能卖钱,一瓶8升装的二氧化碳标准气体,市场售价超过1500元。”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邵武市桂林乡桂林村的空气满足高纯度洁净空气的各种指标,工作人员采集之后,经过干燥、提纯、加压等工序,就可以成为生产二氧化碳标准气体的核心原料。
近年来,南平市积极推动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和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大江大河碳汇标准及方法学,实现全国首笔河湖碳汇交易,推动二氧化碳监测激光雷达装备等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探索“生态司法+碳汇”新路径,积极落实“双碳”行动,下好“双碳”先手棋,2025年3月,南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好空气”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是南平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一个缩影。
南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林改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嘱托,聚焦解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问题,顺应第一轮林改分山逐年分批到期,新一轮林改新形势,推出“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示范带动林业分类经营、规模经营,实现林农、村财、国有林场、政府、社会五方得利,更好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林农可持续增收。
如今,全市“森林生态银行”累计合作面积超29万亩,惠及林农超11万户,“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案例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依托“森林生态银行”,南平持续创新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和林业绿色金融产品,深入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创新发展林下经济,进一步推动实现“不砍树也致富”。
山水林田皆是资本,绿色宝藏亦是“钱库”。
日前,南平水产业园生产车间内,经历灌装、喷码、打检贴标、检测等工序,一瓶瓶合格瓶装水被装箱运至全国各地。
立足水资源优势,南平谋划培育现代水产业集群,成功引进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知名水企,2021年以来,全市水产业产值累计达53.29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南平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南平持续创新“兴绿”举措,因地制宜找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互促的新路子:
立足武夷山“双世遗”和朱子文化等生态人文优势,大力发展以武夷山为核心的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着力做美“一座山”;
立足“红茶祖地”“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等原产地优势,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着力做香“一片叶”;
立足“中国竹乡”品牌优势,推动竹产业“一产接二连三”,着力做深“一根竹”;
立足白羽肉鸡产业优势,发挥种源核心竞争力,着力做全“一只鸡”;
立足环国家公园水资源优势,科技赋能提升价值链,着力做活“一瓶水”;
……
让风光“变现”、山水“生金”。通过发展“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南平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南平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0亿元,竹全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居全国设区市第一,氟新材料、医卫材料等新兴产业蓄势待发,绿水青山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金山银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站在新的起点,南平接续奋斗,奋勇争先,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愈加清晰,步履愈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