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杆秤,能“称”出人生的分量,深蕴做人做事的道理。国庆长假,在闽北一个古巷里转悠,与一位“传统杆秤技艺大师”邂逅并交流,引发了一番对做秤与做人的思考。
先说杆秤。别看这小小的杆秤,秤杆的用料却极其考究,“直”和“硬”是木料成为杆秤的门槛。有经验的制秤师傅都要亲自到深山老林去选取做秤的材料,其标准是树龄要百年以上,没有疤痕、虫眼,晾晒后敲击声如同金属碰撞,这样的硬木做出的杆秤才不易变形且经久耐用。在做秤作坊,我随手拿起一根二尺多长的做秤材料,直而光滑、乌黑发亮,敲击后发出铿锵之声。
做秤的秤杆要“直”而“硬”,才能做出一杆好秤,做人也须臾离不开正直与硬气。中华民族历来讲风骨、重气节、崇魂魄,千百年来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犹如璀璨的繁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政者,正也。”在我们共产党人中间,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他们始终心有大目标、大原则,肩上有大使命、大担当,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勇于担当,既让人敬仰,又让人敬重。“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格。”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只有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不断抵达理性人生的新高度。
再说秤砣。在制秤作坊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杆秤,最大的杆秤可称到200公斤,最小的有厘秤。我拿起一根长约两米的杆秤端详,心生疑问:这并不粗壮的杆秤真能称得起200公斤的物品?经过当场验证,结果轻松地将一块200公斤的石锁“称”起来。现场的人无不感到称奇,纷纷为杆秤点赞。但制杆秤师傅说:“厉害的不是秤杆而是秤砣,俗话说得好,‘秤砣虽小压千斤’嘛!”
秤砣是一个铁疙瘩,看起来毫不起眼。平日里,主人将秤杆置于明处,人们不时能看到秤杆上金星的耀眼,而黑黑的秤砣却被置于旮旯角落,不用时并没有人想起它来,而它却静静地等候主人的差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的工作如秤杆,容易出彩,像秤星闪烁;有的工作如秤砣,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但秤砣实打实地存在着,其作用更是不可小视。古诗说得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王继才坚持守岛32年,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如磐“礁石”;黄旭华隐姓埋名专注科研30年,用“赫赫而无名的淡泊,为祖国海疆铸造‘钢铁蛟龙’”;张连印退休后回家乡植树造林数年,树立起一座绿色的丰碑……一个人只有沉下心、定住神,远离心浮气躁,抛却功名利禄,多做一些于民有利、于国有功、功在长远的事,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洪流,才能谱写俯仰无愧的人生篇章。
最后说说制秤工艺。秤的品格,是物化的精神体现,而真正赋予其灵魂的,是人的心血和品格的融入。一把普通的杆秤,需要全神贯注做上大半天,仅“上秤花”这个环节,制作一杆计量15公斤的秤,就要钻600个秤花眼,再将一段段细丝插入眼中,削断、锉平、磨亮……所有的精工细作都是为毫厘之间的精确。
由制秤想到了火箭制造。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正是因为中国航天人对每个工作细节的一丝不苟,对每个零部件质量的“锱铢必较”,这才有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400余次发射的成功。小到做杆秤,大到造火箭,都证明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古人讲,“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恪尽职守、每一个岗位的认真负责、每一项工作的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只有涵养“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追求“久久为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责任和认真内化为一种力量,才能支撑我们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踏上事业精进之路,为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大厦添砖加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