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绿色,是南平最突出的特色、最靓丽的底色、最厚重的基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作为闽江的发源地、福建的生态屏障,“双世遗”和国家公园所在地,作为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级市,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南平发展的目标定位,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在增绿提质上出实招、求实效,坚持护绿、扩绿、转绿,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厚植绿色生态底色,做大做强“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鼓励现有存量企业绿色转型,建设好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努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等生”,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地。
林海听回音,青山作答卷。
仔细翻看2023年南平“增绿提质”台账,一个个亮点跃然纸上: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规划和3个专项研究正式出台,开发建设推行市场化运作,策划“两园”项目15个、总投资296亿元。
成功举办国家公园 1号风景道国际设计创意大赛,国内外设计师最终提交405份设计方案成果。经过两轮评审,评选出11项第一名,15项第二名,16项第三名。
创新出台林长巡山交树工作制度,并以林长令形式发布实施,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保护责任体系,健全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前后接力的护林治林工作机制,确保森林覆盖率不下降、在册保护的古树名木总量不减少。
创新建立巡河交水(上下游县市联合巡河,交接工作清单,联动治水)制度,优化提升河湖管护水平,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前后任一盘棋”的联动治水新格局。
创新推广“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果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的“三改”技术措施,进一步提升绿量、优化林分、美化林相。
南平空气环境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100%,空气质量连续六年排名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Ⅰ—Ⅲ类水质比例10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中华茶博苑启动筹建,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开业运营,武夷山水·茶空间建设团体标准制定发布,出台茶庄园建设实施意见及十条扶持政策,发布红茶、白茶器皿标准。武夷岩茶文化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北苑贡茶·龙团凤饼”被国家版本馆收藏。
以“四链”融合为抓手,探索搭建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全市“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和“3+4+5”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产业体检”,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方案,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提档升级。
邵武市依托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的全面推广,创新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将不同产权的可利用林下空间登记录入“森林生态银行”,建立林下空间数据库,实现分散资源规模化、合作流转便捷化,并参照林权发证模式,在不动产系统内增设“林下空间经营权证”子目录,保障林下空间经营主体权益。
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建阳区、延平区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松溪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科特派利益共同体备案机制全省推广应用,成立 8 家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首个全国骨干科特派培训基地,先后承办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特派团长培训班、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2023年原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等重点帮扶地区科技人员培训班。
推动“科特贷”产品迭代创新,在“政银担-科特贷”“科特e贷”等产品基础上,创新推出“科特兴贷”专项金融产品。
延平区水东街道南铝社区绿色社区创建案例成功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案例摘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宣传。为福建省唯一入选该案例摘编,全国仅23个。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我市。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在京启动。项目由空天院与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下属国资控股企业“福建空天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参研单位组团申报,落地南平工业园区。项目的实施将填补国内外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等研究空白,对开展全球和区域碳浓度监测,解析碳排放的分布和趋势,制定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现实意义。
(本版文字由卢国华采写)
图说:
我市森林覆盖率达78.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09个百分点,5个县(市、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图为国家森林乡村建阳麻沙杜潭村。 (吴大灼 摄)
江西客商罗磊在邵武拿到“林下空间经营权证”,安心发展林下经济。图为他在查看药材生长情况。 (卢国华 摄)
南平持续做好水生态、做大水平台、做强水产业、做响水品牌,高标准建设水产业园,对接引进国内水产业龙头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企业。图为农夫山泉在武夷山建设的年产100万吨饮用水生产线。
(本报记者 摄)
松溪国有林场综合示范片总面积526亩,示范片内含闽北现存面积最大的杉木大径材基地、复层异龄林示范片、林下经济示范片及“百园千道”森林步道示范点等。 (张行健 摄)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生态旅游线是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全长251公里,途经武夷山市、建阳区的11个乡镇40个村,串联起武夷山主景区、黄坑景区、楠木林景区、考亭书院、五夫朱子故居等30余处核心景区和文化景点。图为日前拍摄的南源岭至星村路段。 (彭善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