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建成使用14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1.5万余个, 24个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和17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有序推进……2023年,南平教育扩优提质画卷徐徐展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社情民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回应群众美好教育期待,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南平教育战线的“行动答卷”接续书写,更加多彩。
提质扩容
做优教育优质均衡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面对多样化需求,增进教育民生福祉意味着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教育民生的基础越来越坚实,道路越走越宽广。2023年,我市持续优化教育资源供给,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全市建成使用14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1.5万余个, 24个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和17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有序推进,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惠及更多学生。
这一年,学前教育普惠优质。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扩大“增量”,积极扶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盘活“存量”,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位居全省前列;积极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邵武市入选全国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政和县实验幼儿园和浦城县梦笔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全市累计创成13所省级示范园。
这一年,义务教育均衡协调。我市着力在校园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关爱制度化等方面持续发力,目前,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通过率达81%,全市城区(含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95.67%。推动乡村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提档升级,新增4所省级“乡村温馨校园”。
这一年,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在“全市一盘棋”教学管理机制下,我市对高中校统一实施教学质量监测,组织高中教研员全面“把脉问诊”各地各校教学重点环节,同时柔性引入省外专家开展教学指导、命题研究、资源推送。2023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高考特殊类型上线率均实现“六连增”,全市10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连续两年突破“10人”大关。
这一年,职业教育更有特色。主动适应南平重点产业发展,出台实施南平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累计成立“碳中和产业学院”“圣农产业学院”等24个产业学院、106个实训基地。将职业院校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新增精细化工技术等15个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7000余名。实施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完成2所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中期评估,提升职业人才综合素养。
实践创新 做优“双减”改革自选题
哗哗的注水声,是孩子们在进行茶道表演,咚咚的鼓点是孩子们非遗“拔竹桥”表演的音乐……这是武夷山市教育局举办的“多彩课程齐绽放,共育童心向远方”主题课后服务社会集中展示活动现场,孩子们的啦啦操、拔竹桥、点茶、古筝演出精彩纷呈,书法、扎染、岩彩、剪纸等艺术作品创意十足,参观的家长赞不绝口。像这样热闹非凡的课后服务展示活动,先后在我市10个县(市、 区)举办,全市3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参与。我市各中小学校以课后服务为载体,结合地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设计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龙鱼戏、剪纸、挑幡、傩舞、版画等独具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让古老的非遗项目绽放出新的光彩。
课后服务成果展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促进了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我市课后服务建立了“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素养培养”体系,培育了上百个课后服务成果,遴选出三大类共62个课后服务精品课;13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并在省内外推广。
我市通过课后服务展示活动和相关特色课程的评选,从内部交流和外部宣介等两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效率和社会影响力。
在做好校内保障的同时,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掉”家长的思想焦虑,让教育回归本质。市教育局印发《“深化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工作方案》,开展“监管护苗”“安全守护”等专项行动,通报4起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案例,梳理公布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白名单”机构62家,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秩序。
立德树人 做优学生健康综合题
立德树人,思政课是关键课程。
市教育局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德育思政落实到教学活动全过程,获评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16节。将思政课堂延伸至校外,汲取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中优秀文化的源头活水,以红色文化、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生态文化内涵,打造考亭书院、朱熹园、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展示馆等11个省级“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基地,让思政教育动起来,活起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市将研学实践纳入中小学校教学计划,构建中小学生研学体系,将课内课外知识无缝衔接,让孩子们在课外实践中体会“鲜活”的知识。目前全市打造2个国家级、11个省级、15个市级研学实践基地,开发了37条的研学路线,根据线路的资源因地制宜推出142门研学精品课程,参与学生达8万余人次。
我市大力推进朱子文化进校园,将朱子文化与学校党建业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协同教育相结合,培育朱子文化传承示范校12所,评选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打造社团典型案例,开展朱子文化进课后服务,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培养“四个自信”时代新人。全市25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到朱子成年礼和敬师礼、朱子经典诵写讲等主题活动,实现朱子文化进校园全覆盖,“崇理”“讲礼”在我市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在全省先行先试“幼儿体育”创新,建设29所“体育基地园”,开展“一园一品”体育课程研究,形成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师资培训体系、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闽北幼儿体育模式”。幼儿的总体近视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幼儿体质健康水平显著增强。
一枝一叶总关情。学生健康成长的点点滴滴都牵挂在教育人的心上。
除了课程学习,我市还在学生身心教育上下功夫,让学子们安心上学。
做强体育美育工作。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持续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确保学生掌握1-2项体育和艺术技能。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搭建体育教学成果展示的平台,全市近3200名学生在181个项目中激烈角逐,广泛开展“经典诵写讲”“舞台剧”“管弦器乐”等校园艺术活动,大力实施“非遗进校园”,打造南词、剪纸、版画等20门艺术课程。
做实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引入心理健康评测系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全市成立10支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各地各校100%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形成了“问题识别—关注支持—专业干预—促进成长”心理健康管理机制,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在南平各地广泛办成“暖心实事”。一件一件“小事”,汇聚而成南平教育扩优提质的“大事”。
(本版图片由南平市教育局提供,均为资料图片)
图片说明:
建阳区实验幼儿园 《 走,我们一起去乘船》获评省级优秀游戏案例
延平区实验幼儿园《延平茶洋窑》获评省级幼儿游戏优秀案例
南平市江南实验学校项目计划今年9月建成投用,可新增学位2160个。
建瓯市实验小学的管乐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