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晚年自号“退庵”,福建长乐人,清乾隆甲寅举人,嘉庆壬戌进士。历任湖北荆州知府、江苏按察使、山东按察使、广西巡抚、两江总督。四次代理江苏巡抚,前后九年余。
嘉庆十二年(1807),梁章钜受恩师祖之望(1754-1813)(福建浦城人,字舫斋,乾隆戊戌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之邀,掌浦城“南浦书院”讲席、山长。行前,梁章钜曾致信福州“鳌峰书院”同窗好友林则徐,谓“综全闽十州县,书院之盛必以南浦次鳌峰”。
浦城虽地处闽北边陲,清乾隆年间,却是科举鼎盛,为建宁府七县之首。丰富的人文底蕴,仙霞的丹山碧水,更有吴越的唐宋遗韵,契合梁章钜的胸襟……
梁章钜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善工诗、精鉴赏,富收藏,出仕五十年笔耕不辍。道光二十二年(1842),梁章钜在浦城城关仙楼山下花园弄购地一隅,筑“北东园”雅舍一幢,与“南东园”(坐落于福州三坊七巷)相遥,寓居在此,著书立说。
梁章钜自述:道光丙午年(1846),由浦城携眷过岭(指闽浙边境仙霞岭)将薄游吴会间,客有诵杜老“近侍即会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之句相质者。余应之曰:“我以疆臣引退,本以近侍殊科,现因随地养疴,儿孙侍游,更非无家可比,惟有家不能归,不得已而近于浪迹,或买舟,或赁庑,流行坎止,仍无日不与铅椠相亲”。
梁章钜寓居浦城四年,离开浦城作下四律诗一首,以表心迹:“浪迹原非计,怀居岂谓贤,本来同寄庑,何事不归田。”故梁章钜所著以“浪迹”为书名。
(二)
清代前期,思想统治严酷,文字狱大举,其时,士大夫们都讳言时事,不敢讥评朝政,讽刺现实。
清中后,文网稍宽,海禁大开,政治腐败,外侮时至,士大夫们利用各种笔记、杂谈、丛谈等文字,述详时政,议洋务,论欧风,成为文坛的风气。梁章钜系列著作,叙时事,述见述,论游迹,应运而生。
如《浪迹丛读》卷二“颜柳桥”一条,论述道光二十一年(1852),英军欲犯扬州,盐大使颜崇礼,以私家洋银五十五万,设计贿赂了英国人的头目,阻止了英人暴行,使扬州黎庶免遭兵燹之祸。
卷五“鸦片”一条,记述了鸦片对中国的毒害,并引录了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少卿许乃济给朝廷的奏折,重申鸦片进入中国所产生的流弊,深表忧国忧民。
同卷,“天主教”一条,记述西人传教的狂妄,每违中国国法,而地方官员与之勾结,卖国愚民,戳穿帝国主义以传教为名义,行侵略中国之实。
这些都说明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敌御侮的决心,亦在士大夫阶层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使亿万国民认识到保卫国家领土的主权和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三)
浦城“南浦书院”山长梁章钜系列著作,或论述当前景物,或记述旧时行踪,或记述地方建置沿革兴衰归属,或记述坊间闾里奇闻轶事,引证广博,内容丰富,是研究我国清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历史典籍。
梁章钜系列著作中,《丛谈》卷一、卷二及《续谈》的前三卷之中记述梁章钜浪迹游踪以及园林名胜、城邑古迹、衙署庙宇等;卷三记述人物交游;卷四、卷五记述清代掌故;卷六、卷七记述巧对杂谜;卷八记述疑难杂症编方医药;卷九记述金石、碑版、书画;卷十记述诗话。
梁章钜生平著作颇丰,共七十七种,除上述“三谈”外,还有在浦城所著的《归田琐记》十卷,《随庵随笔》二十四卷,这两部也是清代较为突出的笔记体书籍。尤有《称谓录》三十卷,为后人考证称呼常用的工具书(林则徐称之谓:“家置一帙,人手一编”)。他更著有《楹联丛话》二十卷,《楹联续话》四卷,《楹联賸话》二卷及《巧对录》楹联系列著作,记录了不少楹联佳作,在中国楹联学上留下了许多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