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一个蓄满团圆的日子。当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元宵”,漂在大铁锅里,似一个个未染风尘的少年脸庞,用锅铲轻轻一拨,它们就在冒着雾气的开水里打着旋儿,扑棱棱的,像极了摇曳的心花。
如今家家户户煮在锅里的“元宵”,虽然仪式感还在,但是“出品”方式已不同了。多数是花钱买回来的半成品,吃时只要下到锅里就行。买来的“元宵”吃到嘴里总感觉少了那份醇厚和亲切。面对着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元宵,很是怀念旧时元宵节。
那时吃的“元宵”都是自己做的,元宵节前一天,女人会选自家种的上好米,按糯米与早米七比三的方式搭配。睡前用木盆把米浸泡下去。到了第二天早上,拿来一个白布做成的袋子,套在磨盘的嘴上,用一根绳子系好,然后开始推磨。磨好后,扎好袋口,把这装满米浆的袋子放在磨盘中间,上面压着半盘磨石,待其慢慢沥干水分。要搓“元宵”时,用一个干净的盆,将袋里面倒入其中,用手一个个搓好后,摆在筛子上。考究的人会在“元宵”里加入芝麻砂糖做成的馅料。最后的工序就是把水烧开,双手捧着筛子,将元宵轻轻倒入,煮到浮起捞入碗中,放入白糖猪油即可。
旧时元宵用的灯笼,也是亲自动手做成的。说实话,从商店买来的灯笼,确实比手工做得漂亮、精致,而且什么样式和品种的都有。只是少了点亲自动手劳作所带来的特殊快乐感。
元宵这天,男人则会到山上砍上一根头年生长的毛竹,用刀把竹破开。先去竹节,再去除篾黄,只取篾青,再将篾青破成细条,做时,视灯笼的大小取篾条的长短。用细小的线或铁丝扎成灯笼的形状,糊上各色喜庆的纸张就大功告成了。
当夜,一轮明亮的月儿悬于深蓝色的夜空,村道两边大门都亮起形态各异的灯笼。红灯笼和红对联相互辉映,夜影下时隐时现,变化着色调。虽比不上城里霓虹灯的光彩夺目,但乡下的灯笼同样五彩纷呈。故显得喜庆吉祥。
古老土地,古老的村庄,立时变得斑斓多彩起来。迫不及待的孩子们也来跟风,他们手持小小纸灯笼,在石板路上跑来跑去,一串串笑声,响彻寂静的村落。吃过元宵的人们争相出来看各家的灯笼,据说看灯会让日子光明温暖,红红火火。
望着灯笼的亮丽与灿烂,好似有一双温柔的手,拂去日积月累下来的尘埃,还以明净与澄澈。心中便有一种恬淡而静谧的幸福感上升至夜空中的一轮圆月处。
为了圆满,村民还会放响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浓郁的气息破空而下。这份热闹,这份温馨,可以唤醒乡民对人生对生活的热忱与执着。这也是旧时的元宵节总让人无法释怀的原因吧?
这蕴含着温暖、幸福、美满,亲情团聚,在灯火辉煌里,家人围坐一起,吃“元宵”,聊家常。甜滋滋的汤圆,不仅仅是一种盛在杯盏中的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烟火人间的眷恋。
热闹红火的团圆夜,美轮美奂、繁花似锦,有着家的味道的元宵节,属于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