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自己烧制的仿宋黑底银油滴,微观下的结晶就像浩瀚的夜空,繁星点点,又似黑幕上散撒的一把宝石,熠熠生辉,张同良的脸上,溢出了会心的笑容。
张同良不会忘记自己从事建盏行业的艰难创业历程。他是浙江衢州岭洋乡人,出生于1972年。1980年,由于家乡兴建乌溪江水库,他随父母移民来到建阳回龙乡落户。1986年,在水吉镇读中学时,在同学间你扔我、我扔你的玩物中,初次接触到了唐宋老窑建盏的残片,加上街谈巷议建盏的历史,建盏作为一个神话,就埋在了他的心中。
“我就是一个闲不住、干活的命。”张同良玩笑着说。1990年,他跑到泉州去打工,1993年被父亲劝回到水吉一家私人诊所学医。
由于文化基础不足,学习中医自然是很为难的事。到1995年,张同良再也坚持不住了,他拜别师傅,转行在水吉开起了一家服装销售兼婚纱摄影店。之后有了积蓄,终于梦想萌发。2008年4月,他经当时的水吉镇经联委主任郑辉介绍,到了“许家有盏”有限公司当学徒,师从建盏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许家有。
学徒期间,从小养成勤劳习惯的他,从选矿、配料、淘洗,到练泥、拉坯、修坯,最后到上釉和烧制,都认真学习,从不懈怠。2012年10月学成结业后,同年底就回到回龙乡西瓯浦村开始了自己对建盏的试烧试制,并在水吉镇创立了“同记建盏”陶瓷工作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早年电烧取得成功之后,经过反复对比,张同良悟出仿宋建盏的制作,柴烧是必不可少的“硬件”。他认为只有坚持柴烧,才能力求作品无论品相还是气质和宋代建盏更加接近。于是,他给自己立下了“持良心制盏,奉良盏于心”的从业理念。在盏坯制作上坚持传统、天然的配方,在烧制技艺上兼收多种配方之长,在窑具采用上引进环保型柴烧倒焰窑,终于以柴烧方法创作出复古兔毫盏、黑底银油滴、窑变油滴盏、珍珠斑油滴、窑变雪花盏、千丝银毫盏、乌金釉盏、茶沫绿盏等作品,成就了自成一派的烧制风格。为扩大烧制规模,2017年,他和陈颖女士合作成立了“福建省良盏柴窑陶瓷有限公司”。
如今,张同良的作品已获各类奖项十余次,被许多美术大师及建盏爱好者认可称赞,也相继赠予多位国家级美术大师及爱好者珍藏。还有作品被中国民族艺术馆、江苏常州博物馆、南京科举博物馆以及厦门日报书画院、中国福建文化海外驿站·日本站等收藏。
(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