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是乌龙茶(岩茶)的故乡。城村汉城遗址发掘大量茶具,说明早在两千一百多年前闽越先民已开启产茶的历史。
唐时武夷山被朝廷封为“名山大川”,已见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描写制茶、品饮诗文;宋代武夷茶名曰龙团凤饼;元大德建“御茶园”,武夷茶入贡时间长达255年;明代,“罢龙团,改制散茶”改制团饼茶为条形片形茶;明后期,制松罗茶,为乌龙茶制作工艺奠定了基础。于16世纪发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武夷山因之成为乌龙茶的发源地。
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加之武夷岩茶(大红袍)独特的技术措施,因而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品具“岩骨花香”。
红茶制作技艺(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
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术是目前最为原始、传统的红茶制作技术,发源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创制于明朝嘉靖后期至万历前期,也是目前延续400余年仍旧完全使用的技术,是研究茶叶发酵与红茶历史的活标本。
正山小种红茶制作工序主要有采摘、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具有浓厚而纯正的松烟香气和类似桂圆汤的滋味。以该技术制作的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整个发酵过程使用自然保护区特有的松香、位于传统的木制三层楼中,是别的红茶发酵过程无法模仿的,并且内质独特、高山韵味显著。
2017年1月,红茶制作技艺(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文字或图案物象的古老技艺。
茶百戏唐代已见雏形,宋代进入鼎盛。古代点茶、分茶所用原料多加工成团饼茶。主要工序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由团饼茶加工成可以用于点茶的粉末状态的茶粉需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等工序。主要有茶碾、茶磨、茶罗、茶焙笼、茶槌等器具。通过候汤、烫盏、注汤、击拂,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显现变幻多次形成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茶百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欣赏价值。
2017年1月,茶百戏被列入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喊山祭茶
武夷山喊山祭茶指的是每年开山(采摘)时,祭祀山鬼茶神仪式。祭祀有官祭和民祭两种,现多为民祭。
汉代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祀武夷君”简单记载;唐·徐夤《尚书惠蜡面茶》和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喊山祭茶作较为详细的描述;元代武夷茶名声日显,大德六年于武夷山四曲南畔建构恢宏的“御茶园”。御茶园喊山祭茶成为官方的一种成规的祭祀活动,极为隆重。为喊山之需,时建宁总管与崇安县令张端本在御茶园后山建喊山台。每年惊蛰日,茶园官吏偕县丞等,率茶工茶农在喊山台下,顶礼膜拜,祈求茶叶丰收。民祭较为简单,祀三牲五果,但颇多禁忌和清规戒律。现官祭主要在大红袍母株之下,由市主官主祭。民祭多在本家山场,由家族族长或男主人主祭。喊山祭茶通过官方组织和民间自发组织开展,延续至今,成了武夷山典型的茶事风俗。
2021年10月,喊山祭茶被列入第九批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红园摆茶
红园村“摆茶”于元顺帝(1333-1368年)年间由余姓族人迁“墨竹岭里”(现红园村)带入。据红园《余氏家谱》“墨竹岺之茶会列序”记载:“余姓散居墨竹岺,会茶之风俗起,婆媳、侄媳、姐妹,行遊各村聚茶,上席饮茶之俗在之开端”。流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所谓“摆茶”其实就是喝茶习俗,妇女在忙完家务之余,相互串门聊天,消闲遣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邻里之间,家长里短。大碗茶就着农家小吃,排解公婆、叔伯、邻里、妯娌矛盾,大事小情,心中不快,谈笑间,烟消云散。“摆茶”调解矛盾,特殊的“功效”凸显,久而久之形成独特的茶俗,形成一种习俗。
“摆茶”由母带女,婆带媳,代代相承。唱词采用“二八句,三七开”句式,夹杂闽越古老语素和语料,没有文字,使用方言,难以翻译,是闽北方言的活化石。有趣的是,“摆茶”时,男的都须回避。相传,当年创“摆茶”时,余廷凤就刻意把这一私密空间留给辛劳的妇女们,至今男人们仍墨守着这条戒律。
2021年10月,红园摆茶被列入第九批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武夷山团茶制作技艺
武夷团茶始于唐代,宋代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工艺,是武夷茶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制茶史上的里程碑。
茶圣吴觉农《茶经述评》中记载了武夷团茶的制法,主要是茶青采后,放入甑中蒸熟,然后捣烂。有的还加入桂皮、龙脑、香花等香料,然后拍之成饼状或捏之成团状,再进行火焙、烤干,后穿成串或放在筛或筐中储存。《崇安县新志·物产》记载:武夷团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遂驰名天下。”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提倡“汲泉置鼎,一瀹便啜”的简洁茶风,武夷团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90年代,由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德华率领科研团队对团茶挖掘整理,采访民间老艺人,对武夷团茶制作流程、工艺参数、品饮、贮存、器具等课题进行攻关。现今的武夷团茶,主要以宋团茶制法为基础,采用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等工序,恢复了这一古老技艺。按古法制作团茶“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温不寒、久存不坏,色泽莹光。”
2021年10月,武夷山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九批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