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2日
第7版:

李建平:

下足苦功烧满釉

“银蓝毫”盏 (资料图片)

千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宋朝,因点茶需要而声名鹊起的建盏,得到了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乃至皇帝宋徽宗的青睐,纷纷写诗作文予以称颂。后因饮茶方式改变等原因湮灭于历史尘埃中。千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复兴,建盏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又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产生了众多的制盏专家,其中就有“越千秋建盏陶瓷工作室”主人李建平。“越千秋”的“越”字,是跨越、超越的意思,表明了他对建盏制作技艺的追求。

要将曾经断绝数百年的建盏制作技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接,仿古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李建平下足了苦功。古代烧制建盏需要就地取材,无论是制作建盏的原料,还是集散、运输等,一般都在方圆5公里内。李建平曾在故乡建阳区水吉镇的后井、池中、芦花坪、南浦溪一带,通过考察建窑遗址、寻找原釉矿、探访古码头、请教制陶老师傅等方式,来了解熟悉古人烧制建盏的地理环境、生产规模、运输条件等,他甚至在脑海中如电影般虚拟再现了古代工匠烧制建盏的情景。

李建平的“仿古”是全方位的。在搭建电窑时,他将投柴口设在窑的底部,并在后方开烟囱,用以模拟宋代柴窑的气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窑炉风格。泥料是用本地所独有的多种含铁量高的黏土,按一定比例进行胎土配制,力求与宋代建盏样品相近。拉坯也严格按照传统器型一比一地复制。釉水则是用本地天然矿石、草木灰等原材料配制,通过入窑烧制后的成品与老盏精品进行认真比对,一步一步地趋近。每当在制盏过程中遇到难题、产生困惑时,他就会联想到古人怎么做,在虚拟情境中向古代工匠学习,在自问自答中领悟制盏的奥妙。然后回到现实,不断地进行试验、修正,积累经验,终于较成功地仿制出传统经典造型的建盏。

在古代,因为龙窑的生产条件所限,为了防止底部粘连,建盏只施半釉。而如今,采用电窑烧盏,可以做到相对精准的控制。李建平开始尝试、探索解决建盏施满釉的难题。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突破了施半釉的技术瓶颈,烧制出的满釉“七彩银蓝毫”盏,釉面温润,造型古朴、斑纹灵动又不失沉稳深邃,获得了福建省第三届陶瓷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评比银奖、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铜奖。他的建盏作品还多次获得文博会金奖,被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他被评为中级工艺美术师、陶瓷工艺师一级(高级技师)、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等。

李建平最大的愿望是仿制宋代老盏中的极品——鹧鸪斑建盏,从形、色、神态等各方面都要仿古到位,做到仿古的极致。为此,他工作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或与三五同道品茗切磋建盏烧制心得,碰撞产生创作灵感的火花;或独自把玩一款新出窑的建盏,在与古盏精品残片仔细对比中发现不足。他还和谢艺、刘雅萍合资创办南平市三和堂建盏文化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建盏,传播建盏文化。他知道,自己脚下的道路还很长、很艰难……

(陈崇勇)

作者:
2024-04-22 李建平: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6256.html 1 下足苦功烧满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