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打破了古城街巷的宁静;长于斯,童年的嬉戏和成年的探索,岁月流转在古城的街巷里。
“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朗朗上口的童谣,自古流传,传给了芝城的子子孙孙;“大市街、鼓楼前、紫芝街、铁井栏”,耳熟能详的街巷名称,镌刻在一代又一代建州儿女的心田。
方正棋盘式的老街,纵横经纬样的古巷,规整有序,宏伟壮观,使人忍不住赞叹前人规划缔造古城的智慧与超前;金瓯宝地的禀赋,英雄豪杰的纷争,古城多难,毁建交替,让人禁不住佩服前人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守。
建瓯的街巷,唐宋时期奠定骨架,明清时期日臻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略有增减废置。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气象日新月异,街巷格局古韵新姿。
沧海桑田,千百年来古城格局顽强保留、清晰可见。内外城分明,护城河犹在,建州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
斗转星移,新时代迎来新发展,建瓯市委、市政府提出“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城市发展定位,真抓实干,全力打造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历经一千余载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成片保存着各个不同时期的传统街区的演变格局和模样,这些街巷便是使建瓯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建瓯城传统街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献帝建安初年(196)设立县治始筑“子城”之时。当时的街市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今铁井栏、紫芝街、小梨山和磨房前一带。
到了唐建中元年(780),增筑县城为州城,从而使州县二城合而为一,城池大大拓展,奠定了今日城市的雏形。其范围已接近今址,大规模的传统街区至此已基本形成。其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虽各有兴废,但均未从根本上改变唐代已形成的基本格局。
现存的唐代以前就已形成的传统街区主要有铁井栏、紫芝街等古街区。这些街区的街道宽约4米,路面原为卵石砌成,房屋均为木质结构和土木结构。由于历代战争和自然灾祸等因素的影响,现存两侧的房屋多为明清两代所遗的传统民宅和宗族祠堂。但当年街市商店鳞次栉比、房屋井然有序的面貌仍可从今日铁井栏、紫芝街、小梨山、磨房前四条街道所构成的方形格局中依稀可辨。铁井栏和紫芝街作为全城最古老的传统街区,至今仍然保留着不少古迹。如“练氏夫人祠”“宋大贤刘氏五忠公暨屏山先生祠”“尚书井”“江西南城会馆”“滕氏宗祠”“凤冈别墅”等。屏山先生即刘屏山先生,刘原为朱熹的老师,门前两侧刻有对联一副,左曰“功勋光北宋”,右曰“道学启南闽”。
现存唐代以后形成的大规模传统街区主要有北辛街、长桥门、大甲巷、五通巷等古街区。这些街道宽约6至8米,巷道宽约3米,路面原为卵石砌成。现存两侧的房屋多为清末民初以后重修重建的木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其中,从北辛街和长桥门所遗存的道路、房屋格局上,仍能较明显地反映出此地当年店铺密集、市井繁华的景象。由于北辛街旧时集中着油氏染布和制作烛芯等店铺;另有一家“黄久裕”木行钱庄;同时其两侧还有“小北辛街”“大甲巷”“扇巷”等人口稠密之区,故居民为防火灾,每隔一段时期都建有一道砖石垒砌的“保障”,这些“保障”至今尚存,成为该传统街区的一大特色。“大甲巷”,旧称“大葛巷”,巷子虽小,却多巨宅。旧时如“泉圃茶庄”店东谢打铁、“元升当铺”店东郑潭如、“正盛布店”店东邓畅心、“同丰钱店”店东陈旷臣和木商刘福祥等地方大富的住宅皆在此巷内。由于“大甲巷”里多是富甲一方的殷实之家,故房屋高大齐整,成为建瓯传统街区中的又一典型。“长桥门”以保留着完整的一片骑楼式建筑为其特征。“五通巷”,又称“序五里”,则以革命史迹著称,“中共闽北临委旧址”和“三一八惨案”革命烈士刘葆彝(字序五)故居,均在此巷中。
建瓯在唐代以后形成的大规模街区,在布局上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征:一是不论大街小巷,均纵横有致,相互交错为整齐规则的十字形路口;二是各个街区的房屋群相互间大都组合成整齐规则的大方块或小方块;三是南北中轴流线分明,沿城门向市区延伸,东西对称,层层铺展,表现为整齐规则的四方城。
上述特征,充分体现了一座千年古城在街区布局上日臻成熟的迷人风姿和完美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古城的核心魅力在于历史文化,古城的街巷、民居、城墙、城门等无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城保护和活化不仅要保护建筑实体,也要把“看不见的历史”展示,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城市记忆和乡愁乡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