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李冰 通讯员 王鹏靖)4月19至21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室、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共同发起的第三期“乡村振兴·村长工作坊”现地教学班走进武夷山,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近70位村支书、村主任等乡村发展带头人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实践参访期间,学员们先后走进星村镇黄村村、五夫镇翁墩村、兴田镇南源岭村等地,深入了解各地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发挥乡村多元价值效益的经验做法,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乡村振兴实例,找差距,学经验。同时,针对各村的发展瓶颈,学员们围绕产业振兴、基层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针对性研讨,通过倾听需求、优化资源、提出解决方案、助力帮扶,为各自乡村的振兴发展探索新路子、新方法。
“乡村治理有共通性,只要与我们乡村场景进行适配改良,以及地方发展相结合,都可以应用。”来自江苏省的学员潘燕认为,此行收获颇丰,他们乡是花木之乡,花木文化是主要特色,今后可以考虑建立花卉庭院,以免费开放的形式,让游客走进来,共享美丽庭院。
据了解,现地教学班自2021年以来先后推出了三期,已有全国160余个村庄的乡村发展带头人参与项目培训,通过在北京大学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全国多个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现地考察的方式,在北京大学教授及企业家校友的陪伴下,共同探索适合各个村庄实际发展需求的行动方案,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