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北的山上,有这样一种灌木,不甚高大。小时候,在天热的时节,父亲便会带回一大把此种灌木的叶子。我曾好奇地用手捻过几片,绒毛柔嫩、汁液粘稠是我对这种未曾见过的灌木仅有的印象。因其叶中胶质可制成草冻,叶子被称为“冻叶”,这种灌木因叶得名“冻叶树”。冻叶树别名很多,也被称为“豆腐柴”,入药则被称为“腐婢”,广布于我国南方。用冻叶制作草冻不需熬煮,所以叶绿素得到保留,草冻呈现叶子的绿色。小时候的我最早接触到的便是这种草冻,使得那时的我以为草冻就应该是绿色。
得益于网购,现在不用进山也可以得到一大包。从枝条上择出茁壮的绿叶,洗净后在锅中焯一遍沸水,就可以开始制作。制作草冻没什么秘诀,只需要将树叶包进纱布里不断揉搓,将挤出的汁液收集进一个大盆即可。这听起来就是个体力活,在以前也的确如此。小时候,父亲边揉搓树叶,边给我讲关于绿草冻的故事。据说,冻叶树是神仙在人间灾荒时,赐下的树种。连做法也是观音化身为乞丐教授灾民学习的。说完,他还会开玩笑地说,若真有神仙,那大概是不食五谷的,不然也该赐下足够饱腹的食物,甜品又不能当饭吃。现在,有机器代劳,用料理机先将烫过的冻叶打碎,再用纱袋,就能轻松挤出汁液。
绿草冻在其他地区也被叫做绿豆腐。之所以有豆腐之名,是因为二者确有相似之处。绿草冻也需要有“点卤”的工序。挤出的汁液无法随时间自动凝结,需要有“卤水”完成汁液到“豆腐”的转化。凝结剂可以用草木灰或石膏。不过,这可大有讲究,直接加入草木灰点卤的草冻,成品偏灰偏黄,失去了草冻鲜绿的色泽。若是草木灰量大,使用草木灰澄清的浸液——碱水则能够避免失色。石膏点卤则需要格外注意用量,稍多,口感则过硬。偏少,不成固形。草木灰需先用干稻草或是干竹叶在铁锅内烧好,石膏则可以直接购买。这两样都需要提前准备,而父亲擅长在家中因地制宜。一管牙膏不知道何时出现在厨房,这就是父亲准备的凝结剂。父亲拿出一块瓷碗,挤出两个黄豆大小的牙膏,再倒入小半碗矿泉水,以瓷勺顺着一个方向搅动澥开,卤水也就准备好了。之后,一只手用瓷勺顺着一个方向搅动盆里的汁液,另一只手拿瓷碗,分多次倒入卤水。最后反方向搅动几周便完成了点卤,盖上盖静置,之后只需静待草冻成形。
以前父亲常常在夏季午饭后做草冻,草冻在厨房静置时,将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冰镇。制作草冻的工序已毕,作为“监工”的我便被安排到房间里午睡去。一觉醒来,夏季山野的味道便被盛放于瓷碗之上。淋上冰镇的蜂蜜水,这就是解暑又养眼的甜品,作为小朋友,我是闲不住手的,非要把瓷勺瓷碗碰撞得叮铛作响,一 解腹中“馋虫”。 (林水鑫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