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N’消防救援网涵盖建强1个城区中心消防站、实体运行6支乡镇专职消防救援队伍、建设200余个企业和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全部纳入全县联勤联调应急指挥平台综合调度,整合了全县消防救援力量。”近日,政和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罗波介绍近年来政和县消防基础建设重点工作时说,政和打造的“1+6+N”消防救援网在处置险情、开展火灾隐患查找整改、大型活动安保、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防范化解系统性火灾风险。
建设专职消防队伍
2018年上半年,南平市消防救援支队下发工作指令,在政和县试点开展乡镇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接到工作指令后,政和县消防救援大队即时开展前期论证,并向县委、县政府领导请示报告,积极谋划试点建设工作。通过走访火灾多发农村群众、乡镇主要负责人了解情况,查看各村级志愿队人员、装备实力,测算大队消防车辆到达时间和行驶路线等方式,形成翔实调研报告,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报告。
2018年7月,县政府第20次常务会上明确了乡镇专职消防队遵循“有车、有人、有战斗力”的建设标准执行。乡镇专职消防队伍按照“全员参训、训考结合、训战一致”的原则,落实每月开展1次视频调度,每季度至少抽取1支队伍开展1次联合演练,每半年开展1次定点拉动,每年组织1次比武竞赛的“四个一”计划,促进队伍快速形成战斗力。
截至目前,政和县财政共拨付专项资金400余万元,现有乡镇专职消防队消防员57人、执勤车辆6辆载水18吨、冲锋舟2支、手抬机动消防泵9台以及水带个人防护装备等配套装备。全县建成澄源乡、杨源乡、镇前镇、东平镇、石屯镇等5支乡镇专职消防队;铁山镇专职消防队也完成车辆、器材装备购置,预计年内形成战斗力。
守护竹木加工企业消防安全
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竹产业已经成为政和县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全县现有竹木加工企业173家,政和县也荣获“中国竹具工艺城”称号。由于竹木加工企业自身的特点,不仅容易引发火灾事故,且发生火灾事故后往往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因此,政和县消防救援大队积极推进建立火灾区域联防协作组织,布局竹木加工企业微型消防站建设,提请县政府下发《政和县竹木加工企业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督促竹木企业按规上不少于6人、规下不少于4人标准建设,推动组建竹木企业微型消防站,制定微型消防站队伍管理、岗位培训、防火巡查、值班值守、考核评价等工作规范,规范器材装备配置标准,依托市政消防水源、企业内部消防水源、消防设施器材,在发生火灾时能够第一时间自防自救,压实第一道消防安全防线。
根据《标准》竹木企业微型消防站设置在磨砂车间、吸尘房、喷漆车间等火灾危险性较高部位,相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综合实战比武、每半年进行一次区域协作演练,特殊岗位人员每月开展培训演练,有关人员每周对微站器材装备进行一次检查,这“四个一”,不断巩固和提升队伍建设成效。
2023年8月22日5时许,鹤林工业园区规上竹木加工企业福建省九竹工贸有限公司喷漆车间因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员工范珊珊第一时间向微型消防站值守人员报警。由于扑救及时,火灾在初起阶段被成功扑灭。“我们厂有员工150余人,年产值5000余万元,当时起火的喷漆车间相邻的就是成品仓库,如果没有微型消防站人员及时处置,可以说后果不堪设想。”回忆当时的情景,九竹工贸法人刘运明心有余悸。
目前,政和全县173个竹木加工企业均已建成微型消防站,有微站人员1000余名,企业微型消防站成为守护企业消防安全的重要力量。
实现“打小、打早、灭了”目标
政和县政府将“1+6+N”联勤联调平台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督促职能部门建强用好多种形式消防应急力量。在联调指挥中心的综合调度下,各支队伍在火灾扑救、防火巡查、民俗活动安保、火灾隐患排查、消防设施检修、消防常识宣讲等方面履行打通消防安全工作“最后一公里”的职能。队伍还按照区域划片原理,建立联防机制,由联勤联调平台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指挥群、4G对讲机平台等进行实时交流互援,实现“打小、打早、灭了”的目标。
2023年,政和县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共处置火灾、洪灾、社会救助等险情40余起,疏散人员374人,抢救财产价值80余万元,协助检查单位场所385家次,发现并督改隐患268处,竹木企业、农村火灾事故起数和损失呈逐年下降趋势,联调工作机制成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