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第8版:

走进武夷山葫芦山遗址——

触摸五千年前的历史遗迹

遗址出土部分陶器

遗址浮选出的碳化水稻与粟

葫芦山遗址Y(窑)1平、剖面图

葫芦山遗址Y1

Y1窑室

葫芦山遗址是福建目前已查明的发掘面积较大、保存较好、文化堆积较厚、遗存丰富多样的一处古文化遗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聚落性质以及生业模式等多个方面,在福建史前考古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葫芦山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西郊村东南约1公里处,由南、北两座椭圆形的低矮山丘组成,形似葫芦,故得此名。南、北部山丘分别被当地人称作“南岗”和“北岗”。

葫芦山遗址发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遗址分布面积约 40000 平方米。20 世纪 90 年代,福建省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科学发掘。2014—2016 年,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进一步研究葫芦山遗址的文化内涵,福建博物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多次田野考古发掘。2018年,葫芦山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葫芦山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窑,形制保存完整,测年结果为距今 5000 年。这种葫芦形的陶窑在同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实属罕见,为探究福建乃至我国东南地区陶业发展和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葫芦山遗址Y(窑)1为半地穴式窑,上部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下部保存基本完整,全长2.27米,由窑室、火道和火膛组成,在火膛以南偏西处存窑前坑1座。Y1顶部已坍塌,未发现烟囱遗迹。西火道、分焰柱保存状况较好,东火道有部分坍塌。窑室平面近椭圆形,窑壁弧形向上逐渐内收,窑底大部分存烧土硬面。窑底总体呈西低东高势,北部窑底较为平整,南部窑底因靠近火道而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态。

考古发掘和初步研究表明,葫芦山遗址为一处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晚期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墓葬、建筑基址、窑址、烧坑、灰坑、灰沟、柱洞等遗迹,以及分别属于上述各个时期的陶器、原始瓷器、石器等遗物。

通过对葫芦山遗迹土样的浮选,第一次在闽北地区发现史前时期水稻和粟等植物遗存,揭示了葫芦山先民的经济形态和植物利用水平,为研究史前时期稻作和粟作农业在华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南平市博物馆)

作者:
2024-05-22 走进武夷山葫芦山遗址——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7568.html 1 触摸五千年前的历史遗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