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7日
第6版:

解放闽北,打开福建北大门

——纪念闽北解放75周年

延平人民欢庆解放的腰鼓表演

《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行动纲领》

第二野战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水吉县回龙之役

南平俗称闽北,是“红旗不倒”的英雄土地,十个县(市、区)均属于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从血雨腥风的大革命浪潮到漫天硝烟的土地革命,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到炮声隆隆的解放战争,闽北革命老区在福建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75年前,闽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今天,我们再次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重温历史,焕发激情,汲取谱写更加光辉灿烂历史新篇章的“营养剂”和“正能量”。

一、广泛行动,策应大军南进

1949年元旦,鉴于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闽浙赣省委(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县坑口乡村头村成立,1947年初改为闽浙赣区委,9月改为闽浙赣省委)在机关驻地南平县凤山镇(今延平区南山镇)村尾村桃坪召开会议,通过了《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行动纲领》,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坚决克服一切困难,领导和团结一切被压迫人民打倒反动政权。2月初,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省委将所属各游击武装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随后率领机关和纵队直属部队北上江西,迎接解放大军南下。省委委员王一平、苏华留在南平上溪一带负责与福建各地区联系。闽北、闽浙边、闽东北和闽西北的党组织和游击武装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密切配合,主动出击摧毁基层反动政权,发动群众,扩大队伍,巩固和壮大游击根据地,以策应解放大军南进。

闽北地委和游击纵队积极扩党练干,发展队伍,采取军事与政治双管齐下,先攻打江西上饶甘溪的税警,俘敌一批。随后,在解放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发动政治攻势,对江西广丰、上饶国民党县长进行策反,和平解放了广丰和上饶两县,为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入闽追歼逃敌,打开了通路。闽浙边游击纵队在松(溪)浦(城)龙(泉)庆(元)、政(和)寿(宁)(建)瓯两个工委领导下,分开活动。一路从政和向浦城挺进,沿途发动群众,张贴标语和“劝降书”,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政寿瓯工委在政和、水吉、建瓯等地活动,摧毁乡镇反动政权,控制了这些地区的大片农村,壮大了游击武装。闽东北地区的建瓯游击大队、南平游击大队、屏(南)古(田)(建)瓯游击大队等,也频频出击,接连在古(田)(建)瓯公路沿线和闽江边,伏击国民党南逃的败兵,歼敌数百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并攻打各地乡(镇)公所,收缴枪支,解放了南平、古田、建瓯的大部或部分农村。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直属第二支队的一部,在建阳的太阳山、华家山一带坚持斗争,攻克建阳的茶布、莒口、后山等乡公所。闽西北游击纵队兵分三路向南平、顺昌、沙县富口方向活动,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化整为零,声东击西,使国民党省保安突击大队到处碰壁,疲于奔命。游击纵队乘胜打下沙县郑湖、顺昌郑坊和南平的西芹、王台等乡(镇)公所,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游击武装。

闽北各地党组织和游击武装积极广泛地打击南逃之敌,使敌人不敢下乡抢掠和久留,大大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摧毁了各县城周围主要乡镇的反动武装,为大军入闽解放各县扫除了障碍,加快了闽北解放的步伐。宣传人民解放军到来的消息和我党我军的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

二、闽北解放,打开福建北大门

万里长江横渡,各军捷报飞传。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国民党败军纷纷南逃入闽赣境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第五兵团在切断浙赣线,解放浙西南和赣东北之后,令其所属第十五军和第十七军派出三个轻装师,日夜兼程挥师入闽追歼逃敌,于10日前进建阳,断敌退路,聚歼敌人主力。5至6月,二野四兵团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四十五师和五兵团第十七军五十一师进军闽北,在各地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解放了闽北地区。

二野分两路入闽。第一路,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和四十五师经崇安入闽。5月8日,驻扎在上饶的闽北游击纵队留下1个警卫班,在闽赣边境活动,其余兵分三路配合十五军四十四师下辖一三零、一三一、一三二团,分别经由岚谷乡岭阳村岭阳关、洋庄乡大安村分水关、洋庄乡坑口村寮竹关挺进崇安。在吴屯乡与国民党交警大队遭遇,歼敌200余人。5月9日,在城工部崇安支部的接应下解放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崇安县城。崇安成为福建解放第一城。

崇安解放,敌原驻建阳五十五军大部已逃。5月10日夜,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包围建阳城,炮轰县城,震慑敌人。11日,未开一枪占领建阳县城。建阳解放后,四十五师一三四团马不停蹄向水吉县进军,于13日解放了水吉县城。同时,一三四团获悉,国民党溃军3000余人麇集建阳东北方的回龙乡,欲东窜松溪、政和,经闽东下海逃亡。遂迅速调集一营兵力赶赴回龙,布下“口袋”,并抽调一小部分战士乔装混入敌军进入回龙,内外夹攻,聚歼逃敌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等战利品。

5月13日,四十四师一三一团解放了敌闽北基地建瓯县,俘敌第五十军及交警部队各一部。14日,四十四师一三二团一鼓作气解放了闽北水路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南平县,消灭刘汝明残部,俘敌600余人,缴获军用汽车和大批枪支弹药。

第二路二野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由浙江江山出发,翻越仙霞岭,13日凌晨兵不血刃解放了浦城。14日,该师一五三团先遣队解放了松溪县。

二野四兵团接中央军委命令,划归第四野战军指挥,准备进军广州。17日,十五军停止追击,就地待命,所解放的各县由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接防,师部设建瓯。

五十一师一五三团在接防建阳之后,立即由参谋长率一营兵力,在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直属第二支队一部分队伍的带领下,向邵武挺进;五十一师师部和一五二团接管建瓯后,也派出一个营沿松溪河北上,进军政和。一五三团和一五二团分别于19日、23日,进驻邵武、政和县城,这两个县宣告解放。光泽县起义部队“中国人民革命军赣粤闽边区纵队”于5月17日解放(不久其一部反叛,占据县城。翌年2月17日再次解放)。6月23日,五十一师一五一团一部经沙县夏茂、顺昌郑坊进驻顺昌县城。

至此,闽北现辖十县宣告解放,饱受苦难的闽北人民从此当家作主。闽北处在闽浙赣三省接合部,是由浙江、江西入闽必经之道;位于闽江上游,顺流东下可直达省会福州,地理位置显要。闽北的率先解放,打开了福建的北大门,成为南下大军解放全福建的前哨阵地。同时,作为福建的粮食主产区,为十兵团及随军南下干部入闽提供后勤保障,成为解放福建的后方基地。

三、筹划粮草,支援福州战役

5月23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军委电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你们应当迅速准备提早入闽,争取于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入闽部队只待上海解决,即可出动。”当上海战役一结束,三野司令部就决定由十兵团入闽,解放全福建。三野十兵团司令员叶飞率兵团部及所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军,随即集结于苏州、常熟、嘉兴一带休整,进行入闽的各项准备工作。

“用兵制胜粮为先”。三野十兵团入闽作战部队有15万人,加上随军南下干部近10000人,民工数千人,骡马8800匹,每天要消耗大约40万斤粮食,60万斤草料。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资保障,大兵团的长途行进是难以想象的。这么多的粮秣需求,显然不可能从千里之外的老解放区调运,必须就地筹措补给。福建是个缺粮的省份,每年都要从外省调进三四个月的补缺粮食。闽北虽是产粮区,但由于国民党地方政权的横征暴敛和败兵过境的大肆掠夺,农民手中的粮食所剩无几。闽北山区多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仅有几条公路,也是弯度大,坡度急,路面狭窄且凹凸不平,许多路段都无法通车;大小溪流虽多,而能通航的几条,也多水流湍急,河道淤塞,河床变浅,船载量小;山区村庄分散,人烟稀少,加上国民党军抓丁拉夫,民力缺乏。此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这些都给筹粮和调运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有地县党政的领导,部队的大力协助,广大老区群众的支持,完成任务还是有信心的。

为了能在短期内筹集到大批粮秣,中共闽浙赣省委及所属的各级党组织和游击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支前工作。1949年5月底至6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在建瓯县城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接管和支前工作,并确定了省委的分工。6月3日,建瓯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曾镜冰任主任,五十一师政委崔子明为副主任,下设公安、财政、交通、文教等处,行使闽北地区临时政权职能。

6月14日,三野十兵团先遣队抵达建瓯,负责侦察敌情,筹集粮草,抢修道路,以保障主力部队开进。18日,中共闽浙赣省委在建瓯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着重研究协助先遣队做好大军的供应工作。为此,省委的分工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决定由黄扆禹负责配合十兵团后勤组,完成筹集粮草等任务;由左丰美、粘文华负责抓好支前民工,交通运输工作;由王一平配合先遣队政工组,搞好支前工作中的政治宣传工作;曾镜冰,梁灵光负责全面工作。苏华带3位同志和1部电台秘密潜入福州,搜集敌方军事情报,通知所属党组织加强护厂、护校,保护国家财产、银行资金等不受破坏和转移。并与闽中党组织取得联系,派人到南平樟湖坂接应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到闽中,以便配合解放福州。

紧接着,根据十兵团入闽作战的任务及进军的路线,联系闽北地区各县存粮与交通运输的实际,制定了闽北地区筹集粮食的实施方案。6月20日,以建瓯军管会和十兵团后勤部的名义,联合给各县下达了筹集粮草和调运的任务和办法。6月30日,中共闽浙赣省委又发出《关于大军供应工作的指示》,号召“以最大的努力、最吃苦的精神来支援大军”。坚决做到“既能保证军需,又能不致造成混乱,影响民生”,并立即将各县武装力量部署到粮食丰足的地方,集中力量下乡掩护筹粮,警惕和防止地主、特务的破坏。接着,成立了闽北支前委员会,曾镜冰兼任主任,各县亦建立支前工作分会。省委抽调一批干部组成筹粮工作队,分赴浦城、建阳、水吉、建瓯等县,配合各县发动群众征集粮草。他们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说明大军供应工作的重要性。宣布合理负担,有借有还,可抵交公粮等政策,解除群众顾虑。对少数顽固不化的敌对分子、破坏筹粮工作的罪恶活动采取坚决打击政策,惩一儆百,给广大群众尤其积极分子撑腰。同时,在公路沿线设立供应站,供应过境人民解放军粮食、食盐、茶水等。

此后,为了解决运输的困难,省委决定在建瓯成立民工指挥部,左丰美任总指挥,黄国璋为政委。指挥部按当时掌握的情况分配各县任务,征集了1000 多名民工,组成运输队、担架队,负责为部队运输粮草、炮弹、伤病员等。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群众无私支援,至7月中旬,闽北共筹集大米710余万斤,柴草900余万斤、马料130万斤,食油10万多斤,盐10万多斤,基本保证了十兵团入闽军需供给。

在此期间,为了解决支前和解放急需大量干部的要求,6月,省委在建瓯创办福建公学,培养和训练干部。先后招收200多名青年学员进行培训。毕业后,有的参加解放福州战役,有的充实到已解放的闽北各地党、政、群机关工作。7月中旬,在建瓯军管会的协助下,二野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在闽北招收500余名知识青年,离闽支援解放西南。创办《新闽北报》,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把党和人民政府关于恢复生产、踊跃支前等号召和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对支前工作的全面展开起了积极作用。

7月2日,三野十兵团3个军在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率领下,从苏州、常熟、嘉兴出发,分两路入闽:兵团部率二十八军、三十一军在浙江江山下车,翻越仙霞岭经浦城,向建瓯、古田进发;二十九军在江西上饶下车,进入分水关,经崇安、建阳到达建瓯、南平一线集结。另派一个侦察营,从浙江金华下车,经丽水、云和一线,直插寿宁、福安地区,以侦察浙南、闽东敌军动向,保障东翼安全。

当兵团在苏州、常熟、嘉兴一带休整时,华东局就建议以张鼎丞等人组成中共福建省委员会,并向党中央报告。6月19日,中共中央批准以张鼎丞、曾镜冰、叶飞等12人为省委委员,组成中共福建省委,张鼎丞任省委书记。

7月下旬,三野十兵团各部相继抵达南平、建瓯、古田一线,全面组织和发动福州战役。张鼎丞等省委领导人也到了建瓯。以张鼎丞为首的中共福建省委开始主持福建工作,中共闽浙赣省委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中共福建省委在建瓯大戏院隆重召开会师大会。中共福建省委、三野十兵团和南下六个地委的领导同志和代表,原闽浙赣省委和坚持闽北革命斗争的领导同志参加了大会。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提出今后的任务是“吃饱饭,打胜仗,解放全福建”。会场洋溢着热烈、团结的气氛。

鉴于福建的地形和敌情,十兵团决定以两个作战阶段完成解放福建的任务:第一阶段集中全力围歼福州守敌,解放福州;第二阶段乘胜南进,攻占泉州、漳州以及平潭、厦门等岛屿。作战计划确定后,各部都分别召开作战会议,拟制执行方案,并抓紧时间进行各项准备工作。8月7日,福州战役开始,十兵团全体指战员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三路大军分别从建瓯、古田、南平等地启程,向福州进军。闽北1000多名支前民工随军行动。在闽北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十兵团于8月17日顺利解放福州。8月19日,中共福建省委从建瓯迁入福州。

闽北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大革命时期,即开始有党组织活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工农红军,创建了苏维埃政权,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主力长征后,闽北军民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省委机关长期驻扎在闽北,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并壮大游击根据地。在影响八闽地区解放进程的福州战役的准备、实施过程中,闽北各级党组织广泛组织宣传群众、瓦解敌军、侦察敌情、配合大军作战。闽北人民更是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自觉性积极有效配合筹集和调运粮草等工作。保障了南下大军供给和福州战役的顺利实施,为完成提前解放全福建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老区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南平贡献!

(本版文图来源:南平党史方志)

作者:□ 叶玉香
2024-06-17 □ 叶玉香 ——纪念闽北解放75周年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8743.html 1 解放闽北,打开福建北大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