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肃:
1956年6月生,博士,现任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书院首席顾问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9部,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承担过2项世界文化遗产、40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文物建筑的修复保护设计、10多项历史城镇和历史村落的保护规划。担任央视《百家讲坛》古建筑栏目“故宫”“北京天坛”等专题主讲人。
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南平地区的先天优势。先天优势如何成为永续生命力?这是摆在南平眼前的重要课题。
柳肃,主持岳麓书院修复工作三十余载,致力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数十载,他的话语中,尽显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敬畏。这样的珍爱与敬畏,也是南平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贯穿始终的理念。
《海峡通讯》:南平地区的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品类具有多样性。您如何看待和评价南平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
柳肃:南平地区的文化资源非常雄厚。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瓯古城有丰厚的历史。南平地区的文化资源是一流的,关键在于要将它们整合起来。
《海峡通讯》:在整合资源和开发时,有没有特别值得参考的路径呢?
柳肃:名称和规划很重要。要想一想名称怎么定更有吸引力。说起南平,很多人不一定了解;说起建瓯,一般是搞历史的人知道,一般民众也不太知道;但说起武夷山,知道的人就非常多了。
可以多请一些文史专家一起论证,也可邀请专业团队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就像“大武夷”这个概念。比如茶,它不但是文化,也是商品经济。要把南平地区的资源都串联起来,也就是把自然、文化、经济资源整合起来。
《海峡通讯》:近年来,南平地区一直努力探索和实践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您如何评价这种探索、实践和努力?
柳肃:南平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价值就不再强调了,大家都知道。我是搞古建筑、古村落和历史城镇的,所以我关注了建瓯的一些措施。总体来看,是很不错的。但要抓紧申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样才能够得到国家给予的更多支持。
另外,保护规划要完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专家到现场论证,并参照其他地区的做法,对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考察,论证整个地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先做规划,再做开发。如果没有整体的论证和规划,而是散点修复和开发,就会“打乱仗”。
《海峡通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时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您有30多年的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经验,您认为怎样秉持珍爱之心和尊崇之心呢?
柳肃:珍爱之心,就是意识到这些东西很宝贵。自然资源是老天爷给的,破坏了,就没有了;历史资源是老祖宗给的,几百年的古建筑如果毁掉了,重建的“假古董”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留着“真古董”。我在给一些地方领导开讲座的时候,都会讲到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可以照着古代的样子做一些仿古建筑、仿古街、仿古镇。做了一堆,热闹了一下子,很快就冷落了。这样的教训在全国范围内很多。
今天,不是你把它做得多么好看的问题。做得再漂亮,也是刚刚做好的,人们要看的是老祖宗留下的真东西。看到几百年前的原物,人们就会肃然起敬。自然资源也是一样的。武夷山这么宝贵的资源,那么丰富的动植物,一旦破坏掉,就回不来了。所以,对待这些东西,我们要珍爱,要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它、爱护它。
尊崇之心,就是崇敬,要有敬畏之心。几百年前的老祖宗们,精雕细琢,雕梁画栋,我们看这些的时候要敬畏,如果损坏,我们就会愧对子孙。自然资源是老天爷给的,我们也要有敬畏之心,绝不能随便破坏。一条河流从这里经过,随便在上面建一条大坝,就把河水截断了。沿着河,动不动建个大堤,为了所谓的防洪,本来的鹅卵石、沙滩、水草等慢慢延伸到河水里去的自然景色,因为一个水泥大堤就被破坏了。这就是没有敬畏之心。
不管是对自然的还是历史的,要有敬畏感,不要随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而要把它们尽量留给后人看。但是今天我们很多人在对待历史、文化、自然时都缺少敬畏之心。
《海峡通讯》:如果要在整个过程中秉持这两颗心,是有难点的。
柳肃:这需要改变观念,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我在给政府部门的一些领导开讲座的时候也强调过很多次,要慢慢改变以往的观念。基层领导更需要这样的教育,因为这些工作都是由他们来落实的。如果观念不改变,我们以为的建设,就很可能是破坏。
《海峡通讯》:在保护文物和古建筑方面,您很注重国际交流和前沿科技的应用。“国际化”和“科技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有什么意义?
柳肃: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发达国家毕竟走在我们前面。我自己就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是学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不得不承认人家确实比我们做得好。在文物保护方面,意大利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比美国、英国都要先进,日本也是不错的。那么,我们就要虚心向他们学习。比如,今天我们在大学里,请国外的专家来交流,给我们的学生上课。
在科学技术方面,他们确实比我们先进。我时常需要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文物和古建筑。举个例子,三维扫描和数据采集,最早是从德国开始的。我们过去对古建筑和文物调查只能手工测量和拍照,但照片量不出尺度,手工测量没有照片真实准确,三维扫描技术就把两者优点结合起来了。
我应该是国内最早引进这一技术的,到现在已经十来年了,现在国内已经普及了。引进之后,我也为西藏的罗布林卡做了数据采集。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的关系就好像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用三维扫描技术,把罗布林卡的每个建筑、每个细部都进行扫描,数据全部采集和保存。万一以后任何部分受到毁坏,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1∶1复原。南平地区也可以将这项技术好好利用起来,这对于保护古建筑和文物很重要。
《海峡通讯》:您主持岳麓书院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30多年,南平地区也有书院文化,有什么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柳肃:朱熹是大学者,曾经到岳麓书院来讲学。南平地区是他经常讲学的地方,这里的书院是高层次书院,是研究型书院,它的修复和规划与基层的启蒙型书院不同。
每个书院都各有特色,要先进行整体的勘测和论证,找出符合地域风格、时代特点和功能的方案。
《海峡通讯》:您承担过2项世界文化遗产、40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文物建筑的修复保护设计,承担过10多项历史城镇和历史村落的保护规划,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这些成功经验中,有什么是南平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方面可以借鉴的呢?
柳肃:有两点是我必须要提的。首先,解决居民生活。开发时要尽量保留一些居民在里面生活,不能按照以前一股脑把居民清走,然后引进商家的方式。按照以往的做法,古建筑可能是保留下来了,但其中的业态和风貌全改变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两条重要原则:历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历史的原真性就是尽可能保留着历史的原物;生活的延续性就是保留老街区、老城镇和老村落里的生活状况,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看到当年的生活状况。不说全部保留,至少要部分保留,体现生活的延续性。
其次,要精雕细琢,要做出精品。一定不要赶时间。建筑如果赶时间,难免粗制滥造。这也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今天就是什么都“快、快、快”,一味求“快”,有时出不了好东西。
《海峡通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您还有什么期待和思考?
柳肃:当然就是希望做得更好!古代的资源不要修复好后就放在那里让人看,古建筑可以有各种用途,如博物馆、餐饮,甚至出租作为办公场地。但我们要有限制,就是不能改变建筑的样子,不能破坏它。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原载《海峡通讯》2024年第12期 | 6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