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9日
第7版:

清廉爱民的大宋提刑官

提起《洗冤集录》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作者就是被誉为 “大宋提刑官”的宋慈。南宋时局动荡,身处乱世的宋慈,开创了“法医鉴定学”,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宋淳熙十三年(1186),宋慈出生在建宁府建阳县童游里。二十岁时,宋慈进京入太学,接受理学教育,立志成为一个为民服务的好官。

绍定五年(1232),宋慈出任长汀知县。当时长汀及周边县的食盐都是从福州经闽江溯流南昌转运而来,不但成本高,价格昂贵,还不安全,百姓们饱受“食盐难”的困扰。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宋慈上书朝廷,建议将福州盐改为潮州盐,并亲自到汀江观测,整治航道。经过治理,潮州食盐抵达长汀的时间大大缩短,售价低廉,百姓欢欣鼓舞。宋慈牢记清廉为民的初心,后来他频繁调任,每到一地皆施惠百姓,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落到了实处。

嘉熙四年(1240),宋慈赴任广东提点刑狱,成为“大宋提刑官”。到任时,当地积留大量狱案,民怨颇深。宋慈下令限期清理积案,主张在实践中寻求真理,运用法医技术检验手段,短短8个多月,就处理了200多起悬案、要案和冤案,惩处了一批贪赃枉法的执法狱吏,让无辜的百姓沉冤昭雪。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听讼清明,决事刚果”的宋慈可谓一股清流,尽自己所能守护公平正义。

淳祐七年(1247),已是花甲之年的宋慈,怀着“洗冤泽物”的使命感,决心总结断案心得,着笔撰写法医技术与司法检验书籍。历时3年,世界法医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洗冤集录》问世,成为法医工作者的必读书目,影响至今。

宋慈一生清贫,常用诸葛武侯之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作为自己施政的座右铭。到了晚年,宋慈虽身居高位,却依旧蔬食缊袍,不改清廉本色。他去世后,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刘克庄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宋慈“禄万石,位方伯,家无钗泽,厩无驵骏,鱼羹饭,敝温饱,萧然终身”。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慈虽然高居官位,但他为官清廉,家无贵重饰品,厩无好马良驹,常食鱼汤拌的稀粥,穿乱麻絮做的袍,只图温饱,一生清贫。

宋慈始终以谦卑之理念修养道德,以法治之精髓秉公断案,以爱民之情怀事忠尽职。他治世明法、为百姓伸张正义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作者:□刘志恒
2024-07-09 □刘志恒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9736.html 1 清廉爱民的大宋提刑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