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洋窑茶盏是高温铁系结晶釉的艺术品,烧成温度高,温度范围狭窄,对气氛的要求更是严苛,烧成之难,如临深渊。胡勇,作为一位致力于复兴茶洋窑茶盏文化的匠人,深知其中的不易。
烧成大斑纹银油滴茶盏尤属不易,它在高温下的粘度、温度、气氛等条件更需精准控制。温度错误还会危及斑纹的形态、大小、厚薄、质感、清晰度、沉浮、镜面等诸多结果。为此,胡勇在大斑银油滴的试烧中不断验证:从釉料减少长石、草木灰,增加石灰石、滑石的用量,通过提高釉的高温粘度,使斑点增大;到燃料,将油柴用量增加一倍,窑温直到停炉降温到1150摄氏度后停止。如此操作方得斑纹形态、晶体质感尚可满意的茶洋窑茶盏。
有时,即使坯、釉、窑温都掌握得恰好,茶盏斑纹仍有可能变灰或消失。“每一步都如同行走在绝壁钢索,一毫之差便是万丈深渊。”胡勇如此描述烧盏人对温度的把控。茶洋窑茶盏在烧制时温度是一个苛刻的条件,太高太低都会对斑纹形成的疏密条顺与美感有很大影响。能不能形成流畅通达的斑纹,起泡机理变化,都是温度条件决定的。
论油滴盏,温度太高,油滴容易烧成条形,温度太低油滴釉面没有形成起泡机理,油滴不成型。论银毫盏,温度太高,毫纹连成一片,间隔不分明,造成糊状,温度太低,毫纹没形成条达。斑纹的色彩、斑纹厚薄、清晰度、界限、大小、条达都和还原气氛有着重要的关联。这就要胡勇在烧制时把握好还原气氛,烧制时间的跨度,油柴分量的多少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多种因素都制约着茶洋窑茶盏的形成,每个因素都非常难,把握的空间非常窄,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变数,茶洋窑茶盏完全就靠窑内的土和火,缺陷不可修复,成品率也就非常低。茶洋窑茶盏的烧制过程,温度以阶梯形式攀升,每一个细微的温度变化,都牵动着胡勇的心弦。从0摄氏度到800摄氏度,他严格控制时间,确保升温的稳定性;当温度升到800摄氏度,向1000摄氏度,再到1160摄氏度发展时,茶盏的胚胎在火焰中逐渐定型、稳定。随后,每升高半度,釉色就会经历一次奇妙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胡勇通过调控进氧或还原气氛,来塑造茶盏的釉色与灵魂。
茶洋窑茶盏的斑纹通常在碗上部较为密集并突出于釉面,而在下部则相对稀疏,似隐似现地沉浸在釉中。斑纹的沉浮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斑纹的形态和色彩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常见的情况是上部斑纹过于密集,而下部斑纹过于稀疏或甚至没有斑纹;有时盏上部的斑纹已经变灰,而下部的斑纹却还未完全析出。因此,每一炉烧制出来的茶洋窑茶盏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正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妙之处。
2020年,胡勇的两件茶洋窑茶盏作品《光琴》《茶洋窑深灰被》被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收藏。2021年,胡勇获得延平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暨茶洋窑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面对业界的肯定和支持,胡勇仍旧不骄不躁,胡勇曾说,他的毕生所愿,就是让茶洋窑茶盏魅力恢复曾经的鼎盛繁荣,让古老的茶洋窑茶盏文化重新散发出傲人的光辉。茶洋村的炉火旁,有一匠人身影,以其藏于半度温差间的匠心,继续忘我地与烧盏的严苛条件博弈。(张俣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