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2日
第4版:

一本琴书 两地琴缘 百年琴脉

——对话古琴艺术家、《上海古琴百年纪事》主编戴晓莲

戴晓莲古琴演奏

新书发布现场

一本记录上海琴人、琴书、琴论、琴事的书,缘何选择在600多公里外的福建南平首发?

“说上海琴史绕不开南平,绕不开一位南平人,选择在这里举行新书首发式,有特殊的意义。”8月13日,在南平大剧院举行的“琴韵沪闽·泠然音声”古琴音乐会暨《上海古琴百年纪事》增订版首发式现场,当代古琴艺术家、上海市人类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古琴艺术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古琴传千载,声声觅知音。《上海古琴百年纪事(增订版)(1855—2003)》由戴晓莲主编,李世强副主编。缘于琴、缘于书,这部珍贵的琴学文献,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南平与上海,记录了两个城市间因琴而结缘的深厚情谊。

沪闽“琴缘”,源远流长,沪闽琴韵,嗣响百年。翻开书页,戴晓莲老师徐徐道出沪闽两地“琴缘”的由来。

闽北琴人 携琴入沪

上海,一座近代以来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自开埠以来,上海便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才俊之士纷至沓来,其中不乏痴迷于古琴艺术的“琴中君子”。

上海的古琴历史由一位闽北琴人开端,这便是浦城派古琴奠基人祝凤喈。

祝凤喈,字桐君,福建浦城人,父兄均好琴,祝桐君继承家学,致力于琴三十余年。他精通音律、谙熟古谱,而且弹奏指法高妙。十九世纪上半叶,以他为代表的闽北琴人在当时琴界有很大的影响。

祝桐君家藏七弦古琴数十张,筑“十二琴楼”以贮之。“十二琴楼”是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圣地”,林则徐、梁章钜进京,途经浦城,总要到祝家“十二琴楼”一聚。祝桐君自己也经常往来穿梭琴楼间,抚琴吟咏、宴会天下文士。

《上海古琴百年纪事》一书开篇记载,1855年(清咸丰五年)三月,祝桐君镌版刊印琴学书籍《与古斋琴谱》。次年,祝桐君携家眷迁居上海,之后,广开琴学之门,收徒教学。

以祝桐君为代表的浦城派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且祝家有家传秘谱,所以前来求学者甚多。“太平天国前后,江南琴坛正衰歇间,唯独祝氏琴学盛于沪(见查阜西《琴学文萃》),有不远千里而来求学者”。

祝桐君不仅将古琴带到了上海,也以其卓越的琴技与深邃的琴道,开启了上海古琴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因时代风云变幻,祝桐君别闽入沪。他大概想不到,祝家“十二琴楼”的命运竟也像当时自己的命运一样,坎坷多舛,于今只剩残垣断壁。他更想不到,一百六十多年前,他带去上海的古琴艺术之种,在此后的岁月中,竟开花结果。南来北往的各地琴人,为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今天我们相聚于此,也是为上海琴脉‘溯源’。”戴晓莲老师说。

为琴著书 因书“传琴”

为何浦城派对后世琴坛影响深远,戴晓莲老师说,这与祝桐君师生编写的琴学著作分不开。

戴晓莲老师介绍,祝桐君所撰《与古斋琴谱》为琴论专著,包含琴律、制琴及琴材、指法等琴学内容。

《与古斋琴谱》蜚声古琴界,但这本书以理论为主。让琴学更为普及的,是祝桐君师生编撰的另一本琴学专著《琴学入门》。

《上海古琴百年纪事》记载,祝桐君其中一位弟子张鹤,把祝氏传谱20曲与《与古斋琴谱》琴论合编为《琴学入门》,给琴曲加上工尺谱。这种加上了工尺注音和点了板拍时值的曲子,易懂、易学、易操作。作为入门琴书,这本书受到广泛欢迎,为后来人了解、学习古琴,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祝桐君的另一弟子,苏州吴江人陈世骥,取《与古斋琴谱》融会王坦《琴旨》,编定51曲为《琴学初津》一书,每曲均详加见解,也颇有影响。

据传,祝桐君有家传秘谱《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等六首。这六首琴曲,除《风云际会》外,其他5首均被译成正谱,收录在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谱》中。其后《风云际会》也被福州籍古琴演奏家李禹贤先生译成正谱。

琴书的编撰,推动了琴学的昌盛,琴人的活动,又让琴曲广为流传,让琴书更加普及。所谓“流风余韵,尚在人间,不至为广陵散者”。

琴韵沪闽 书香传递

8月13日的《上海古琴百年纪事》增订版首发仪式,也是2024上海书展南平分会场活动。

“这本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琴艺术的一次深刻致敬,是上海古琴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记载,体现了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的发展与传承发扬。”戴晓莲老师说。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副社长鲍晟介绍,《上海古琴百年纪事》于2020年首次出版,此次的增订版从原来的1855—1999年延伸至1855—2003年,相关条目作了补充校勘,图片从350幅增加至394幅。“增订版”在史料丰富性、学术价值等方面均有提升与拓展。跟随此书,读者可以对“上海古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能看到在上海,时代的紧迫感与积极性充斥了这百余年的沧桑变化,深厚的文化传统与飞速变化的时代风貌高度融合,古琴也凸显出典型的“海派文化”特征。

因琴结缘,书香萦绕。当日的新书首发式上,戴晓莲还领衔上海古琴艺术家奉上了一场名为“琴韵沪闽·泠然音声”的高质量古琴音乐会。当日,既有《流水》《阳春》等经典曲目,也有传自浦城派的《渔樵问答》等。每一曲都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清新脱俗的自然之中。特别是戴晓莲所奏《潇湘水云》,更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戴晓莲已是第二次在南平举办古琴研修班,传授琴道。她说,这次来南平举办古琴音乐会,同时发布新书,既是缅述先辈,传统不绝,亦是激励当代学子琴人们,能够怀揣对古琴艺术的敬畏之心,踏上寻根之旅,实地探访前辈遗迹,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琴学之树在当代继续茁壮成长,让古琴之音不绝于耳,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得以薪火相传。”

话琴事,品琴音。悠悠琴韵,仿佛一场与时空的对话。

百年前,祝桐君携琴入沪传授琴道。如今,来自上海的琴学家又以优美的琴音回馈闽北。

在古老琴弦的颤动中,沪闽的琴缘仍在续写……

作者:□本报记者 卓茹茵/文 方诗琦/摄
2024-08-22 □本报记者 卓茹茵/文 方诗琦/摄 ——对话古琴艺术家、《上海古琴百年纪事》主编戴晓莲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1630.html 1 一本琴书 两地琴缘 百年琴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