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一场手术安静严谨地推进着;手术台旁,一双眼睛时刻注意着生命体征监护仪的数字和术中患者的反应。无影灯灭,手术结束,患者从睡着的状态缓缓醒来,而身体的健康问题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已经被处理,这是现代麻醉医学带给患者的“福利”之一,也是黄武锋的“日常”。
提升学历 勇攀职业生涯的“高峰”
自2011年到南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黄武锋在麻醉领域已经有13年的工作经验。今年夏天,与以往不同的是,一份“礼物”寄到了黄武锋的手中——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这也意味着,黄武锋成为南平市人民医院首位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麻醉医师。
在大众的认知中,医生总是繁忙的,要么忙于门诊,要么忙于手术。多数院校的本科生备战考研,会笑称自己“脱了层皮”,本就忙碌的医者见缝插针地学习,致力提升学历,动力何在?
“每个行业到了一定阶段,总会有难题产生。”谈及决定提升学历的原因,黄武锋说。2011年,刚走出大学校园,进入南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的黄武锋遇到了两位良师——现任南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郭铭辉、麻醉科主任黄智华。前者知识渊博、出身医学“世家”,颇有“大将之风”;后者满怀热情、倾囊相授,悉心指点徒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一台台手术里,黄武锋慢慢地领悟着“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做人要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等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从一位“小白”变为具有临床思维的麻醉医生。
医学领域的每一次“攀登”总是不容易的,临床经验在增加的同时,困惑也在黄武锋心里累积。一次值班时,一位体重较大的产妇入院,在为产妇做椎管内穿刺时,由于产妇腰部脂肪厚,穿刺定位不清,导致穿刺失败改为全身麻醉。“这种时候就会想,如果能配合超声做穿刺,就能更好服务患者。”黄武锋说。
2018年5月27日,黄武锋的妻子临产,出现规律宫缩,在陪产过程中,他发现妻子在偷偷哭泣,询问才知道妻子是痛得受不了了,黄武锋立刻为妻子做了分娩镇痛。上了麻醉,看着妻子的神色由忍耐转为轻松,进产房前还能轻松地说:“我要去生了。”黄武锋的职业自豪感不禁多了几分。“我们麻醉医师的专业可以服务自己家人,如果我能够提升技术,就能服务更多的患者。”这样的想法在黄武锋心里逐渐“燎原”。
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习班在南平首次开班的消息传来,听闻消息,郭铭辉嘱咐黄武锋要“尽力提升自己”,敦促他报名参加。在前辈的鼓励、家人的支持下,黄武锋决定重新拿起课本,学习新知识。
迈出了学历提升的“报名关”,黄武锋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他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奔走于南平、福州两地之间的不便,去适应线上授课、线下考试的模式,一次次到福建医科大学本部参与临床实验。
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一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本科时期注重临床,研究生阶段则重学术。”黄武锋说,学历提升期间,对他不仅仅是麻醉专业上的提升,更多的是思维、认知上的提升,特别是后期论文的撰写,通过正规的科研训练,他对临床科研流程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今后的科研生涯夯实了基础。
历经将近5年的学习,黄武锋拿到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而参与此次学习班的124位医师中,仅十余人拿到硕士学位。
保持学习 让患者感受更多舒适
“麻醉没有固定公式”,在临床麻醉工作中,要根据病人病情差异、解剖差异、信仰差异、手术方式差异等,遵循麻醉个体化、舒适化原则,选择最符合患者生理变化的麻醉方式,这是每位麻醉医生追求的目标。
“很多人觉得麻醉师坐在手术室里没事干,其实不是这样的。”言及于此,黄武锋笑言,麻醉医生并不是简单地给患者打一针就结束了任务,手术每个步骤都在变,人体机能也在动态变化中,而麻醉师就要学会在“变化”中保持高度警惕和专注,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必须应对并解决任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情况。
如今多数人熟悉的无痛胃肠镜,对麻醉师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由于每台无痛胃肠镜操作时间较短,脾胃病科往往会在一个半天安排多位检查患者,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每位患者的情况,并根据患者不同的身高、体重,做出恰当的麻醉药物配伍,并在之后的检查中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去年,黄武锋在为一位做无痛胃肠镜的患者注射麻醉药物后,患者突然大汗淋漓,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血压迅速降至低压30多、高压50多,黄武锋迅速反应,在科室前辈的协作下,为患者开通多路静脉快速输液、肾上腺素持续滴注,半小时后患者情况逐渐稳定,黄武锋也松了一口气。
“有了大量知识储备后,才能去识别突发状况,才能知道术中低血压等情况是什么引起的。”黄武锋说,长期的学习丰富了专业知识,也让他有了更多应对突发状况的手段。
对于医者来说,学习永无止境。随着“围术期医学”的提出,黄武锋更加注重麻醉的每个环节,从术前访视、术中维持,到术后“不痛”,尽量让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感受到更多的舒适。
随着超声技术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黄武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线上、线下围手术期超声培训班,从零开始学习超声相关知识,熟记断层解剖结构和超声图谱,提升自身的麻醉超声技能。近几年来,他已经能熟练开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血管穿刺、肺部超声等,提升了医院临床麻醉水平。
麻醉与中医的关系千丝万缕,东汉神医华佗自制的麻沸散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身处中医院,受中医药的熏陶,黄武锋也在进行穴位注射等相关研究,他与郭铭辉、黄智华共同研究的《电针预处理联合腹腔内注射罗哌卡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内脏痛的疗效》课题,也成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
从“幕后”走向“台前”,随着医院麻醉门诊的开设,麻醉学逐渐被大众认知。作为医院较少收到锦旗的科室,黄武锋曾收到一个“大拇指”。那是一场骨科手术,患者做完手术,在清醒后,看着麻醉医师,竖起了大拇指说:“医生你好厉害,做手术一点都不痛。”
一句话,一个普通的时刻,却填满了黄武锋的内心。“术中不觉痛滋味,初醒方晓麻醉功。”这是黄武锋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期许,也是他对患者许下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