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一下这个件出了什么问题。”“客户反映,件还没送到。”……近日,记者见到梁剑涛时,他正忙着确认异常件的情况,之后便开始与一线快递员沟通送件情况。
“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工作告一段落,梁剑涛才能停下来歇口气。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山东汉子,口中的“家”,既是如今安在建瓯的小家庭,也是他从事的工作——顺丰快递公司。
从山东到福建,从“而立”到“不惑”,梁剑涛入职顺丰快递已有10年时间,他从投递员到仓库管理员,从普通员工到优秀工会代表、网点标杆、行业职业技能比武大赛“最强王者”,还获得了“南平市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金牌工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这十年,他与快递行业共奋进,快递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流程优化 寄递服务更高效
2014年,初为快递员的梁剑涛是如何去送快递的?
“寄到北京010,寄到上海021,寄到福州0591……”梁剑涛回忆,要寄快递,首先便要记熟快递寄往各地区的区号。2014年,梁剑涛需要记熟全国数百个电话区划号码,11位数字组成的快递单号,也要快递员动手誊抄到快递面单上。久而久之,梁剑涛自然而然地会背诵常用区划号码。但遇上不常寄送的地区时,还是需要动手查询、核对区号。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需要寄送快递的消费者顺着网络页面操作指引,能自行填写寄递地址,随即系统上会自动生成13位数字的电子快递单号,这样快递员寄递快递方便了许多,工作效率得以大大提升。
“现在收一个快递,账单随后便会推到消费者的账户,请消费者支付。”梁剑涛说,现在无论寄件方还是收件方付款,都不会出现忘记收费的情况。10年前,快递员不仅要根据顾客在快递面单上勾选的付款方式选项,提醒寄件方或收件方当面付款,工作了一天后,快递员还要拎着一袋子快递费赶在银行下班前,将这些工作中收取的钱款存入公家账户。
“这些年来,快递寄递的工作流程极大地优化了。”梁剑涛说,10年来,包括顺丰速运在内的快递企业不断改善工作流程,让寄递服务不仅变得快速,也更准确,送错件、丢件等现象大大减少。
顺丰速运数据采集传输流程,在10年之间发生的天差地别的变化,离不开“巴枪”。采访中,梁剑涛拿出“巴枪”——这是一支大小与手机类似,重量稍重于手机,带有扫描功能的机器。“当寄递快递时,我们通过它扫描快件条码,传递资料。”梁剑涛介绍,快递员将货物配送给消费者前,使用“巴枪”扫描快递上的二维码,能存储客户签收时间、货物状态、异常信息等,并且能够对比同一收件人在不同时间的电子签名是否有出入,用来避免货物被误取。“‘巴枪’越来越轻便。”梁剑涛说,2014年他初入职时,使用的第四代“巴枪”体积大小似板砖,重量在0.5千克左右。如今“巴枪”更迭至第七代,更为轻便、智能。
拓展职能 传递美好民生
如果说,在过去,大众对快递员的印象是“送快递”的人,新时代快递员的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
“房村的光饼、连地的白笋、吉阳的泽泻……这10年来,我们建瓯两个顺丰站点寄递的特色农产品,早已走向了千家万户。”梁剑涛说,近些年来,无数单的“建瓯味道”走出建瓯快递站,走向了全国。
近些年来,闽北多地乡村推出了特色农产品,要让建瓯锥栗、武夷岩茶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牌产品”,解决农产品寄递“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关键。
为此,南平市邮政管理局积极指导、培育的“一县一品”“一地一品”项目,不断扩张“快递+”服务模式“版图”。各快递企业等主动对接各村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专业化寄递服务,缩短流通时间、减少产品损耗、为农产品流通降本增效,构建起从田间地头到“舌尖”的助农产业链条。
根据南平市邮政管理局提供的信息,过去一年来,南平市多个特色农产品寄递量再创新高,延平百合、建阳建盏、武夷岩茶、建瓯笋制品等一批具有南平特色的产品,通过快递出山进城。2023年,南平市寄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增速首次跻身全省前三,充分彰显南平快递行业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我做快递员时曾经服务过的做土特产生意的客户,收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全国的订单。”言及于此,梁剑涛语气中带着自豪。
建瓯顺丰网点原来只有一个,现在新增了一个,建瓯全市快递小哥人数在几年间也翻了一倍。不只建瓯,全市的快递业务量也不断向好。
“其实快递员寄递的不仅是货物,也是希望。”梁剑涛认为,寄递的货物不仅是客户美好生活的具象化,也是快递员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完善的快递网络,为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织就便利的生活。千千万万个“梁剑涛们”奔走在一线,联系着千家万户,连接着千城百业,正创造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相关链接>>>
提起快递,大家都觉得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产物。其实北京邮局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有“快递小包”的业务,是为需要快速邮寄邮包的用户预备的,邮资比寄普通包裹贵,使用的人并不多。
为适应我国对外交往和国际商业贸易的需要,1980年,邮电部在北京等六个城市开办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1984年11月,中国邮政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真正开创了国内快递业之先河。1985年7月,全国第一家“桌至桌”快运服务中心在北京饭店开业,主要运送文件、资料和包裹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快递业迅速发展。申通、顺丰、1994年住宅快递、1999年运达、2000年圆通等快递企业相继成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民营快递企业相对发达,以商务文件、小包裹为传输内容,以较低的费用,采用“门到门、桌到桌”的服务模式,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收发服务。民营快递企业通过提供个性化的邮政快递服务,迅速站稳了脚跟,国内物流市场逐渐从邮政快递的“独特”局面转变为许多快递企业“百花争艳”的时代。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商务迎来大发展。1999年,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店正式亮相,成为国内电子商务工程的第一个典范之作。北京西单商场、燕莎商城等大型百货公司也陆续开通了网上购物。
消费类电子商务同时带火了快递物流业。2005年,圆通快递成为我国第一家与淘宝合作的快递企业,随后各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合作紧密。2009年,“双十一”网购狂欢节大幕开启。此后每年,快递企业纷纷在“双十一”至春节前的快递业务旺季期间增加运力,保障快递服务。2019年以来,直播电商逐渐爆发,成为电商行业的新增长点。
从无到有,从慢到快,快递业的发展见证着人们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快递服务已成为市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网络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