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文化名邦。行走在建阳这座建县一千八百多年,传承了朱子、宋慈、建本、建盏文化等历史文化眷顾之城,品读过往云烟,感受历史脉搏,时光在这里变得悠远绵长……
2024年9月,建阳再添一张文化新名片——《“建本之乡”全民阅读体系构建项目》入选中宣部《2023—2024年度全民阅读优秀项目》,这也是2021年该奖项设立以来,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千年福地 文化名城
都说“一座建阳城,半部宋代史”,两宋之前,建阳甚至福建,都可谓默默无闻。可是进入宋代,闽都光芒四射,其中光芒最耀眼处,当属建阳。
建阳与江浙之间横亘着连绵的武夷山脉,从建阳入江浙往中原须翻越武夷山脉。
唐末五代,中原金戈铁马,躲避战乱的人们,越过高峻的武夷山,蹒跚着抵达了建阳。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诗人墨客等,皆留在了此地。
因远离战火,闽北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特别是宋都南迁后,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闽北成为沟通福建与外省的走廊,建阳也成为了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基地。
“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文公便是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朱熹。从这里,走出了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学派的精英骨干多为朱熹的书院门生,有从寒泉精舍开始的追随者,有武夷精舍“数十人”,沧洲精舍“数以百计”,他们或参与著述,或捍卫师道,其倡导的理学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考亭书院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带动了各地理学和书院以及整个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呈现出书院精舍林立,讲帷杏坛相望,民众“比屋弦诵”的繁荣文化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福建书院繁荣发展,据书院研究学者统计,北宋时期福建书院仅3所,南宋时期则多达57所。闽北书院占全闽书院52%,几乎都由当时的著名学者创建,或为考亭学派的前驱,或为后继,堪称古代版的“大学城”。
在此推动下,建阳一时群英荟萃。有被后人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名著《洗冤集录》;有家喻户晓的“程门立雪”故事主人公游酢、闽学干城蔡元定、逆境发愤著《尚书集传》的蔡沉、宰相陈升之,及刻书家余象斗、熊刚大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人物……
创新机制 书吧比邻
怀山水之秀,揽人文之胜。如何厚植文化底蕴,更好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文化发展与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近年来,建阳明确“书香建阳”建设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以朱子、宋慈、建本、建盏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新机制,探索文化产业振兴新路径。如今,这座千年古邑,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城市气质,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9月6日傍晚,在建阳花海公益书吧,市民小郭正轻声为5岁的儿子讲着绘本。
“这里儿童绘本丰富,阅读环境舒适,孩子能坐得住。”在小郭看来,花海公益书吧就是家门口的精神粮仓,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阅读空间,还会定期举办阅读沙龙、手工课堂等活动,“走出家门就能体验阅读的乐趣,方便又贴心。”
花海公益书吧总面积808平方米,是利用原公园管理用房改造而成的两层钢构现代中式园林式建筑楼,空间配套有声书屋、读书区、音乐书房以及茶水间等功能区。书吧采用竹元素搭配落地窗的设计,使得全屋通透明亮视野极佳,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建成后立刻成为花海公园中的新网红打卡点,引得许多市民慕名而来。为丰富文化氛围,书吧在布置上还加入了建本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让读者们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全区首家配备喜马拉雅数字有声听读空间的特色书吧,读者在书吧中不但可以阅读和收听“书香建阳”历史文化,了解朱子、宋慈、建本、建盏、建阳旅游情况等,还可以自己录制诗歌、朗诵美文,体验为影视节目配音……这里为居民提供了沉浸式、多感官立体互动的文化云阅读体验。
不久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评选结果,建阳花海公益书吧入选,成为南平市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文化新阵地。
书香,是文化的气息,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习惯的养成,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在建阳这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历史名城中,阅读的传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阳区推动全民阅读的步伐从未停歇。以花海公益书吧为代表的“潭阳书舍”公益书吧,正是该区积极推进“书香建阳”建设,大力保护传承书院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建设公益书吧,全力激活城市“读书基因”,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建阳区已建成35个“潭阳书舍”公益书吧,阅读面积超6000平方米,动员社会各界打造了13个共享阅读空间。
志愿参与 共建共享
“我们书吧有近百名志愿者,其中20余名常驻,日常运营完全由志愿者承担。”“潭阳书舍”惠民花苑公益书吧执行舍长、家住建阳区的退休老人赖云州告诉笔者,惠民花苑公益书吧运营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公益化。
“潭阳书舍”每一间书吧都在醒目位置做了相同的视觉设计,张贴有“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共建共享 自助互助 公益成长”等标语。
“前者是我们的目标,后者是实施路径。”建阳区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陈新说,公益书吧的建设,是推进全民阅读到全民共建,再到全民共享的过程。从书吧选址到书籍捐赠,再到志愿者管理,无不体现着全民参与意识。
书吧选址多为利于阅读者10分钟到达的服务半径一楼、利用盘活的闲置资产、利于提升城市文化气质的位置。人行书吧的场地,原来就是闲置的一楼沿街空间;童新公益书吧的场地,原是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打牌的地方……
书籍来自市民和企业捐赠及书友交流。在全区40多所学校、70余个机关党支部联动推动下,广大市民及热心企业纷纷响应,近6万人参与捐书活动,“潭阳书舍”公益书吧管理在册图书已突破15万册。
“潭阳书舍”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大众,是从全国26个省份400余名投稿者1522个名称方案中遴选出来的。
“潭阳书舍”志愿团队,更是充分践行着共建共享理念。
短短一年多时间,志愿者数量从最初的数十人增加到一千多人,有退休教师、工人、医务人员、法律工作者、普通群众和在校学生等多个群体。志愿服务项目种类、年龄跨度不断拓展,从最初的负责作品领读、故事分享、日常管理等,到现在认捐饮水机等书吧用品、认洗书吧窗帘、成为义务电工等。
群星闪耀 百花齐放
全民阅读氛围的提升,更浓厚了建阳的文学创作氛围,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老一辈文化界人士的影响带动下,建阳区文化爱好人士日趋增多。据建阳区文联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共有省、市作协会员19人,全区从事文学创作的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
从建阳走出去的当代文学家、文化学者王宏甲到撰写多本长篇传记,积极传播乡土文化的省作协会员、高级教师祝熹,再到全国刊物发表近千篇童话作品,先后出版了多部童话集的儿童文学作家叶木青……
一本本陆续出版的优秀本土文学书籍,让广大读者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更进一步扩大了建阳的对外影响力。
“建阳本身就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我们要把目光放回本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祝熹说。
文化氛围的日益浓厚,也吸引了当地社会文化团体的参与。
桥南小学按照区教育局“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办学要求,结合办学特色,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诗词特色学校的内涵,打造诗词特色学校;道南汉服文化社以汉服为载体,借助传统节日,在建阳考亭书院不定期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为大众带来更美好的体验;爱盟楼石庵书院每年定期举办“重走朱子路,磨炼少年志”徒步200公里研学活动。
……
百花齐放始为春。放眼望去,今日建阳,文气纵横,书香花香齐放,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苍穹淡远,群山如赋。秉承赓续千年的文脉,于斯,唯见诗意、唯见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