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谢红灿 通讯员 林芳)9月30日凌晨4时,建瓯市市场监管局畜禽市场专项整治小分队2名执法人员带上执法记录仪准时出动。这是该局推行“3+4”工作法以来的常规动作。
为切实提升肉类产品质量安全、规范辖区肉类产品市场经营行为,今年以来,我省全面开展针对肉类产品违法犯罪的专项整治行动。建瓯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关键环节和高风险领域,推行“3+4”工作法,提升肉类市场监管水平。
“3+4”工作法中的“3”指的是“三化”,即执法力量“专班化”、监管目标“精准化”、执法行为“规范化”;“4”指的是“四查”,即关注“三看”查现场肉品、围绕“三核”查两证两章、紧盯“三统”查公示信息、聚焦“数量”查进销台账。
建瓯市市场监管局制定《畜禽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畜禽市场专项整治小分队,每天不间断到各个乡镇、街道开展流通领域肉类市场专项检查。
针对八小时以外的监管盲区,整治小分队实行错时监管。凌晨4时至6时、21时至23时是每日检查的重要时间段,城乡接合部、县域交界地带、背街小巷、乡镇集市为重点区域。除了私屠滥宰窝点、批发经营户、流动摊贩以及抽检不合格、多次被投诉举报等经营主体和场所外,检查的重点对象还新增了校园食堂、养老机构、夜宵摊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服务单位。
该局添置18台“闽执法”移动执法终端,落实线上全流程办案。每次检查出动2名以上执法人员,全程携带执法记录仪。对现场扣押、查封的未经检验检疫的生鲜肉,经当事人同意并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及时送到有相关资质的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与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了会商、协作机制,共同打击肉品违法犯罪行为。
针对流通领域肉类市场存在肉品质量良莠不齐、掺杂销售“白板肉”、检验检疫信息公示不全、肉品溯源等短板,建瓯市市场监管局从强化“四查”入手,严把肉品质量安全关。
执法人员通过查看肉品的切面平整度,是否有碎骨,蹄上有无挂钩造成的伤痕,判断肉品是否来自正规屠宰场;看肉品、脂肪以及内脏、肉皮等部位的颜色,判断是否新鲜;看肉品的包装标识,判断是否为混合肉制品。
同时,核查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动物产品检疫合格验讫印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印章,验证生鲜肉品来源的正规性,现场肉品是否为当天宰杀。严格落实“亮证”经营制度,免费为肉品经营户发放“肉类安全公示牌”。比对现场销售的肉品、“两证”上标注的数量、进货台账是否一致。若数量明显不匹配,则追溯倒查至经营户的上游供货商。
“3+4”工作法施行以来,建瓯市定点屠宰场日屠宰猪、牛、羊的数量稳步上升,市场上未经定点屠宰和检验检疫的“白条肉”大幅减少,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