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第5版:

顺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持续为当地绿色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漫山青绿书写“致富经”

顺昌农信联社向黄墩村经济联合社授信(资料图片)

顺昌农信联社金融助理走访菌草种植户 (资料图片)

在顺昌县,绿色金融正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顺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顺昌农信联社”)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不断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为当地绿色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联营解决难题 激活竹林资源

顺昌县岚下乡竹林面积约占全县的五分之一,年产鲜笋丰富,约2.8万吨。近年来,随着年轻劳动力流出,竹林面临闲置荒废、经营收益低、管护难等问题,但笋竹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却与日俱增。

为破解问题,顺昌县岚下乡乡村振兴发展中心、顺昌农信联社、福建岚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顺昌县国有林场、黄墩村经济联合社五方共同打造了森林生态运营中心。“把项目放在岚下乡,就是看中了这里优质的竹林资源。”福建岚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青茂介绍,“现在政府和农信社从源头帮忙解决了资金和原材料供应问题,我们也可以大胆放心地干,努力做强企业,带动林农增收。”

顺昌农信联社向黄墩村经济联合社授信“福林·福竹贷”3000万元,该联社普惠金融部负责人邓玉祥向记者介绍了“国有林场+农信社+村集体+民营企业+乡镇”五方联营的模式:黄墩村经济联合社将村民手上闲置的竹林集中流转,转包给企业经营;顺昌农信联社派驻金融助理,注入金融“活水”;政府参与监督管理,调解矛盾纠纷;国有林场由“管理员”变成“服务员”,提供技术支持。该模式通过连片、集中专业经营的方式,实现企业盈利、村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创新合作模式 引来增收“活水”

“福林·福股贷”是顺昌农信联社结合顺昌森林生态运营中心产业模式推出的一款林业金融创新产品,主要采取福农综合服务平台“信用体系+林业要素”模式,立足“森林生态运营中心·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通过“搭建村级运营平台”,实现分散变集中;明确“一户一股权”,实现林农变股民;落实“一年一分红”,实现资源变资金;融入“一县一数库”,实现“青山变金山”,采用股权质押方式,支持拥有林业股权证的当地村民创业、消费需要,让当地村民充分享受到集体林改经济红利。“我家里分到八亩左右的山林,山分得很散,管理成本肯定会偏高。加入这个合作社,我们就是等着分钱,我很满意。”顺昌县郑坊镇兴源村的林农张生拿着股权证向记者介绍。

据悉,郑坊镇兴源村通过“森林生态运营中心·四个一”林业合作模式,将9000余亩林地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同时为村民发放股权证与入股收益。顺昌农信联社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为全村334名持股村民授信“福林·福股贷”1670万元,有效盘活了村民手中的沉睡资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引进菌草种植 激活农村市场

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顺昌县因地制宜引进菌草种植,逐步形成菌草在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家具制造、碳汽联产等产业综合应用模式。

“在征得村民全票通过后,村里把6970亩林地通过整合打包,‘存入’兴源村森林生态运营中心平台,并和顺昌县国有林场合作,以碳汇权质押的担保方式,向顺昌农信联社申请‘碳汇贷’授信200万元。”兴源村村委委员蔡淑威向记者介绍,“贷款一下来,我们就先建了10个大棚和1个冷库,菌菇企业和农户纷纷进驻,通过‘以草代木’技术种植海鲜菇、姬松茸、珊瑚菇等二十几种食用菌,现在已经扩大到75个食用菌大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生产模式。”

据悉,顺昌农信联社构建“信用+”特色信贷服务模式,创新推出“福农·菌草贷”特色信贷产品,主要满足从事菌草技术研究、以草代木培育食用菌及种植菌草的公司(经济联合社)、农户的日常资金需求,有效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企业增效。截至2024年8月末,顺昌农信联社共授信“福农·菌草贷”3170万元,其中企业授信12笔、金额1520万元;个人授信112笔、金额1650万元。

作者:□本报记者 许斌 通讯员 王芷若
2024-10-11 □本报记者 许斌 通讯员 王芷若 顺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持续为当地绿色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3741.html 1 漫山青绿书写“致富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