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殷切嘱托,逐绿而行,向绿而兴,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延链扩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和“3+4+5”重点产业集群,努力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头、作示范——
做美“一座山”。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和国家公园的品牌优势,加快建设全域好风景的“大武夷旅游圈”,去年,全市旅游人数、收入恢复情况居全省第一、第二。今年国庆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达400.45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27.07亿元。
做活“一瓶水”。坚持用活用好水资源,发布《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白皮书》,占地1500亩的武夷新区水产业专业园加速建设。
做香“一片叶”。全力统筹“三茶”发展,制定发布武夷山·茶空间建设团体标准,出台茶庄园建设扶持政策,推进建设8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全市约80%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去年,全市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40亿元。
做深“一根竹”。围绕一根竹“吃干榨净”,着力打造竹产业千亿产业集群,专门出台竹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建设面积3000亩的“两徐”国家级竹经济产业园。去年,全市竹产业产值近500亿元、居全国设区市第一。
做全“一只鸡”。圣农集团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羽肉鸡食品企业,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年养殖能力超过5亿羽,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七。去年,全市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左右。
同时,以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为契机,加快打造碳计量碳监测高端装备产业;积极培育氟新材料以及ES纤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加快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围绕“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闽北各地正不断探索“转绿”路径,加快点绿成金。
(朱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