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霜降悄然而至。今年进入十月以来,气温起伏变化较大,寒暖不定,但霜降后,南下的冷空气将逐渐加强秋的威力,带来“一日两季”的气温变化。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在霜降为大地染上秋意之时,如何通过科学进补调养体质,健康应对逐渐转凉的气候?对此,记者采访了南平市人民医院制剂室中药主管药师衷林清,请他介绍秋冬季调养身体的“妙方”。
深秋养生重“三防”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寒气越来越重,人体的阳气收敛,深藏在体内,气血运行也随之放慢。衷林清告诉记者,在霜降时节,人体容易因为皮肤、口鼻缺少气血滋养而出现干燥与不适,或是因受寒气而生病,也可能因为阳气闭藏而出现“悲秋”情绪,出现“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情况。“所以,秋季养生要重视‘三防’,即‘防燥、防寒、防悲’。”衷林清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入秋以来,由于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大,南平市人民医院的外感风寒、止咳及增强免疫功能的制剂、方药使用量有所增加。针对这一时期的致病特点及预防重点,中医师们根据患者症状开出不同处方,制剂室制作的秋梨膏、加味玉屏风口服液、薯蓣膏等方剂也成为了众多患者缓解症状、调养体质的好帮手。
都说“良药苦口”,中药的良好疗效有目共睹,但中药汤剂煎制并不容易,其苦涩让很多人在服药前需要做足心理准备。在本就“悲寂寥”的秋天,服用中药能否不再“苦”?
据衷林清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临床需求变化,中药师们通过多种方式创新制剂剂型,在南平市人民医院现有的十余种制剂类型中,已不乏“良药不苦口”的情况。例如,胶囊剂可将苦味药材“浓缩”在易于吸收的胶囊壳中,便于患者携带与服用;适用于阴虚肺热、咳嗽无痰或痰少粘稠症状的秋梨膏,可以让患者在良好的口感中,享受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
千年膏方成养生“新宠”
每年的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这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赖程度与日俱增,各种中医药养生方式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膏方”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中药剂型也在近年逐渐成为人们进补保健的“新宠”。
“对于慢性病和虚证的调补,膏方就像滴灌技术,能在点滴之中精准生效。”衷林清表示,在中医理论里,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功能,综合治疗、预防疾病等多重作用的成药。膏方既克服了中成药、保健药品“千人一方”的缺点,实现个性化制药,还具备口感好、服用方便的优势,是治未病、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上佳选择。
膏方一年四季皆可服用,有“四季膏方”之说。其中,补益类膏方比较适合在秋冬季服用。衷林清提醒,在服用膏方进补调养时,应适当忌口,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受外感病邪影响,应该先祛除病邪,再考虑服用膏方进行调养。“膏方比较滋腻,对脾胃虚弱、受损的人群来说,比较难以吸收。服用时,可以搭配健脾和胃、理气消导的药物。此外,如果服用膏方后出现不良反应和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 衷林清特别指出,膏方并非纯补益剂,而是治中寓养、补中寓治的药品。膏方价高并不等于效果好,应注意适用,疾病症状、证型复杂的患者应由临床中医师根据患者证候、体型以及用药史等开具一人一方,量体裁衣。
“新中式养生”渐成潮流
晒背、喝养生茶、中草药泡脚……近年来,在传统养生方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生活习惯的养生方式,已经成为人们预防疾病、调养体质的选择。当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和“低门槛、日常化”的“懒人养生”需求相遇,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走进南平市人民医院的制剂室,几只精美的香囊静静地悬挂在橱窗内。捧起一只香囊深呼吸,一股药材香味顺着呼吸进入鼻腔,让人神清气爽。衷林清告诉记者,它们不是美化居家环境的摆件,而是制剂室药师们制作的中药香囊。“香囊内装有佩兰、藿香等中药材,可以增强免疫力,防瘟避疫,随身携带非常方便。”他说道。
“药食同源”,食补也是许多人“轻养生”的选择。对于处于气血两虚状态的患者,衷林清表示,可以食用阿胶、八珍汤等原料制成的八珍糕,实现补气益血,提高免疫力。
“秋季对应五色中的白色,这个时期应多食色白之品,如梨、银耳、百合等。”衷林清提示,秋冬季居家食补,可以尝试熬制秋梨膏,取鲜榨梨汁和熬制好的药汁融合,再放入蜂蜜或冰糖收膏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家自制各类药膳、“轻膏方”时,要注意食用禁忌,以免“南辕北辙”。“自制秋梨膏等食补品时,应注意存储,如因存储不当造成发霉、变质,就不应再食用。”衷林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