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廊桥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繁荣于唐宋,鼎盛至明清。其中又以闽浙一带最为出名,也是现今保存较好、较多的地区,如浙江庆元县、福建屏南县等地。一些廊桥因年久失修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到破坏,廊桥的数量逐渐减少。但廊桥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张厝乡廊桥原址为老街石拱桥,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历经多次洪灾,桥体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为改善张厝乡基础设施环境,为群众提供一个休憩场所、娱乐平台,编织一条团结乡民的纽带,于2019年在其原址修建张厝乡廊桥。廊桥总长约为40m、桥面总宽约为4m、主体结构为木质结构。廊桥将作为人文景观桥,兼具文化与经济效益,打造张厝乡“门户形象”,补全张厝文旅融合发展设施,并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既减轻新桥压力,又方便百姓生活,还能保留几代人对乡愁的美好记忆和情感。
廊桥的外观独具特色。朱红色的梁柱庄重大气,那些巨大的木梁和立柱相互支撑,承载着廊桥的重量,展现出古老而精湛的建筑技艺。立柱笔直挺立,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廊桥的安全。屋顶的四角翘起,形如飞檐,给人一种轻盈灵动的感觉。飞檐上还装饰着雕刻精美的神兽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屋顶覆盖着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古朴的光芒。瓦楞整齐排列,错落有致,既起到了防水的作用,又为廊桥增添了一份精致的美感。
大部分廊桥都结合了桥、亭、庙等建筑功用,张厝廊桥之上建有阁楼。阁楼的门窗精雕细琢,花卉图案栩栩如生。窗棂上的镂空雕刻宛如蕾丝,阳光透过时,在地上洒下一片繁花的剪影。登上阁楼凭栏远眺,或是春潮带雨或是仲夏夜蛙声一片繁星满天,或是秋风寂寥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是白雪皑皑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景象总是令人无限遐想,触景生情之时,总能脱口而出几句那些徜徉在璀璨中国文学里的经典诗篇。
偶有着汉服小姑娘,在此拍照留念。小姑娘欣喜若狂,镜头里情绪饱满,有静坐远眺时的期待,有独倚斜阑的忧郁,有仰望桥身,欣赏细腻复杂精美工艺的思考。无论何种表达,必有对廊桥的喜爱,和初相逢的惊喜。青春的身影,也让廊桥焕发生机。汉服与廊桥邂逅,像是老友的久别重逢,更像是赴一场几世轮回的约定。廊桥不语,在和煦的微风里,在惬意的暖阳里,便是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劳作归来的村民路过廊桥,常会驻足歇脚,将锄头放在一旁,坐在椅子上点上一根香烟。看着霞光漫天,看着桥下嬉戏游玩的鸭子,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疲惫感随着吹来的晚风,跟着吐出的香烟一起消散。时而会拿出手机与在外拼搏的儿女视频,此刻便会喜笑颜开,将手机镜头环绕一周,给儿女讲着桥廊的美……听到不远处,妻子喊回家吃晚饭的呼声,农夫扛起锄头,佝偻的声影,前方炊烟袅袅,鸡鸣犬吠,所有的所有,在夕阳的映衬下,静谧而美好。
两幅画卷,像是人与自然的交相辉映。历史是一步一步,一岁一岁的沉淀累积。岁月会变迁,廊桥也会陈旧,但它无疑必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
(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