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我们将迎来今年冬天第一个节气——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
立冬时节,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已是风干物燥,花木枯萎,大地开始封冻,甚至有初雪飘飘,而南方地区浓郁的秋色还在延续,但气温下降趋势日益加快。
俗话说“立冬养生好,一冬病不找”,在日常生活中,立冬时节有哪些养生之道?
首先,立冬养生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冬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早睡晚起。其次,起居养生应重视防寒,立冬后气温下降变化明显,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疾病复发、加重等现象。对于老人、儿童,最好在立冬之后穿一件贴身棉背心,同时做好足部保暖工作,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在食补方面,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通过进补食物驱散寒气。一方面,立冬时节气候干燥,可以适当使用梨、甘蔗、山药等有生津、降火功能的果蔬,以求润燥。另一方面,可以食用羊肉、鸽子肉、鱼肉等能够御寒、滋补的肉类,由于南方地区冬季气温相对比较温暖,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如鱼、鸽肉类。
值得注意的是,食补需注意“适量”,如梨,性凉,每天可吃一到两个,脾胃虚弱者不宜过多食用;肾功能、肝功能减退的患者不宜大量进食鸽子肉,大便燥结、易上火、血脂较高的人则应少吃羊肉。
立冬养生,还需要注意所处环境,如家中有暖气、空调,进补时应注意润燥。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