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竹排,游九曲,是游武夷山很重要的一环。20世纪70年代前期,我在武夷山南麓的黄坑中学读书时,就曾集体“拉练”前往武夷山。其间,爬上狐狸洞,登过天游峰,看过大红袍,穿过一线天,却不曾坐过小竹排。
竹排,又称竹筏,用毛竹捆扎而成,是原始古朴的水上交通工具,流行于长江南部地区有溪水的山区和水乡。看似简单的竹排,制作工艺,包括去皮、晾晒、摆直、烧排头、拼排等二十多道工序,且不能用钉子和铆钉,要求手艺人具备良好的功底。
1974年国庆,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电影《闪闪的红星》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历史背景,讲述“党的孩子”潘冬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接受党的教育、帮助,逐渐成长为革命小英雄的故事。1975年春节,我在九江军分区礼堂,观看了《闪闪的红星》。该片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竹排。
1981年初,我携新婚妻子小陈回到闽北探亲度假。在两位校友陪同下,前往武夷山旅游。适逢冬日,游人不多。我们四人一张竹排,从星村码头出发,顺流而下,向着终点——武夷宫码头进发。沿途,流经九曲十八弯,水绕着山,山照着水。我们坐在竹筏上,时而左右环顾,时而遥望前方,如画风景,扑面而来,很是壮观,非常优美。竹筏一路漂流,我们一路喝彩。可惜,那时没有相机,就连九曲精华景点之一的玉女峰,也只在脑海中留下印记。小陈生于庐山,长于庐山,对庐山、九江颇为熟悉。庐山的如琴湖、芦林湖,都是“静水”;流经九江的长江,波涛浩渺,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江水却浑浊不清。比较之下,九曲清流给她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为后来跟我一起调回闽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闽北山区,毛竹在林地中的占比很大,生长环境适宜,生存历史悠久。早在史前时期,古闽人和古越人,就掌握了竹排的制作技术。得益于此,竹排在武夷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唐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武夷山留下了吟咏竹排的诗词歌赋,使得武夷山九曲竹排名扬天下。
但凡常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同一个景点,很少一而再再而三光顾。我,却是武夷山名副其实的“常客”。1990年初调回闽北工作。三十多年来,多次陪同友人客人亲人,前往武夷山观光游览。武夷山三十六峰中,最著名的是大王峰、玉女峰和天游峰。三十六峰,有的像玉柱,有的像动物,有的像竹笋。如,一曲有:大王峰、幔亭峰、狮子峰、铁板嶂、兜鍪峰;二曲有:玉女峰、凌霄峰、虎啸岩、马枕峰、灵岩等。每次来到武夷山,我都会鼓动几句:天游峰,是武夷山永恒的“地标”。攀登天游峰,不但能领略锦绣风光,而且能检验体力毅力。九曲溪,是武夷山精华中的精华,其他景区也有竹排,但却没有九曲溪……
印记最深的一次,是陪同母亲和舅舅坐竹排。1999年秋日里,舅舅从莆田来到建阳,探望我的母亲。姐弟俩都已年过七旬,舅舅常年生活在海边,母亲虽在黄坑生活了几十年,却不曾游览过武夷山。一天,我和老伴特意陪同他们前去武夷山。早上,小车从黄坑鹅峰出发,翻过坳头,经由桐木,直奔星村码头。那天,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坐在竹排上,母亲静静坐着,脸上始终露出笑意,舅舅则东张西望,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快到终点——武夷宫码头时,舅舅说:大海很大,不论在海边,还是在海上,除了海船、海浪、海鸟,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九曲很小,飘在溪面上,除了青山绿水,四方游客,河中游鱼,近在眼前,看在眼里。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补上一句:“九曲比大海,要好看得多!”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是朱熹《九曲棹歌》中的开头几句。1962年初冬时节,著名学者郭沫若来到武夷山,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在《游武夷泛舟九曲》一诗中深情写道:“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我虽爱动笔,却不善诗词。那次,一时兴起,在母亲和舅舅面前吟出几句:“九曲流同景不同,崖崖壑壑竞峥嵘。欢声笑语鱼儿乐,游客人人成醉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