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与友人曾追寻长江支队足迹,穿越过仙霞关。抚今追昔,礼赞仙霞关之雄、之美、之伟。
雄哉仙霞关。
仙霞关,古称古泉山、泉岭山,横跨闽、浙、赣三省,为“东南钥匙”“入闽咽喉”,兵家必争重地,中国四大古关之一。
“仙霞天险、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仙霞关自北而南有四个关门,长约1500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中第一关高耸,“往来行人相视,其高者如在天上,其低者如在地下”(《闽行日志》清·刘埥)。
仙霞古道,自浙江江山县清湖镇至福建浦城城关,长200多里,是福建省重要的对外通道之一。唐代陈政率兵经此路入闽,唐末黄巢率义军劈山开道,由浙入闽;宋代观察使史浩组织民众用石头铺路,铺筑石级3600级;清代浦城人祝光国捐银2000两,修辟主道。古道始为乡民樵夫砍柴采药小径,后为入闽官路。宋、元、明、清朝,均在此设衙、筑关设卡。关险道阻且长,樵夫郎中、赶考学子、赴任仕宦、文人墨客、戍边将士敌往来穿梭。仙霞古道,堪称商贸通道、文创仙路、仕宦官路、御敌隘口……
美哉仙霞关。
“仙山隔云海,霞岭玉带连”。仙霞关“岭高千仞。群山万壑,苍烟翠霭,如花团锦簇。中间石径层折,仰面而上。鸟道盘空,羊肠百转,下临涧谷,深浅不一。杉树竹林,自路旁而升,无处不有,皆翠秀挺拔。翛然出尘,时有地泉穿竹林而过……亭下竹梢接于栏边,凭栏眺望,天光云气,树色山岚,氤氲混莽,若不知此外尚有人间世也”(《闽行日志》清·刘埥)。
由清康熙帝题额“俯奠南天”的关帝庙对联:“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智者、勇者、圣者欤?纵之将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忠矣、情矣、仁矣夫?何事于仁。”朱熹、白居易、陆游、辛弃疾、杨万里、张九龄、徐霞客等皆指点江山赋诗作文仙霞!
伟哉仙霞关。
自北而南,天风猿啸,足踏三界,鸡鸣三省。日出东方,北指江山,跨越“四关”,鱼米仙阳。
落马桥、萧公祠、关帝庙雄镇天关;黄巢义军,势阻霞关;延平郡王,复明守关;抗日先谴,威震蒋帮;日寇落马,御敌关外……
75年前,百万雄师,翻山过江,长江支队,四千勇士,漫卷红旗,翻越霞关。此后,他们视闽为家乡。驻足仙霞关第一关,追寻足迹回望太行山,长江支队精神闽水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