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第5版:

“弹一弹”您的棉被翻新咯!

延平区梅峰路一家棉被加工店内,店员正在整理棉花。

结成硬块的旧棉絮

在弹棉花环节,疏花机代替了老式弹弓,将旧棉花变得蓬松。

“天冷得太快了,我们就赶紧把家里的棉被拿出来翻新一下。”在延平区新建路一家棉被加工店门口,几位男性顾客站在店前闲聊,等候旧棉被完成翻新。冬至将近,寒潮来袭,街头巷尾弥漫着冬日的凉意,延平区不少棉被加工店也在此时迎来了棉被翻新生意的旺季。本期,笔者走进延平区的棉被加工店,看经营者们如何用弹棉花这门老手艺帮助市民们温暖过冬。

“弹棉花”迎旺季

寒潮之下,不少棉被加工店迎来了一拨拨带着旧棉被的老顾客,在机器运转间,等待着棉被翻新后的“棉棉”暖意。

在三元路的一家棉被加工店,几位老顾客熟练地将旧棉被交给店主卞阿姨。店内,压平机和疏花机发出有节奏的嗡鸣声,旧棉絮经过疏花机梳理后,被机器“吐”出。

“寒潮一来,翻新棉被的订单就多了起来。”卞阿姨抬头说着,手中动作一刻也不停,“往年这个时候,一个月要翻新几十床棉被,机器几乎是不间断运转。今年11月和12月上旬比较暖和,生意不温不火,但这几天一冷,老顾客们就都来了。”笔者了解到,仅12月16日上午,就有四床棉被送到卞阿姨的店内。

提起棉被加工,卞阿姨说,很多人家里都有用了几年的老棉被,虽然旧了,但总舍不得丢,拿到店里翻新一下,又能盖几年。因此,弹棉花这门手艺虽然“年纪大”,但依旧是人们离不开的“过冬好伙伴”。现在有翻新棉被需求的是否都是老年人呢?对于笔者的疑问,卞阿姨补充道:“来做棉被的年轻人也不少,翻新的手工棉被好用,什么年龄的人都知道。”

来到延城马站一带,棉被加工店店主老蔡的生意也十分火热。“我听姐姐说,她家的被子就是在这边做的。”13日,老蔡准备打烊时,一位年轻女士特意驱车绕路前来询价,与老蔡约定好送棉被的时间后,两人匆匆告别。

在老蔡的店里,招牌上标着翻新各种尺寸棉被的价格,还有老蔡自制“无纱被”的售价。老蔡自豪地解释,他自制的棉被所用棉花纤维足够长,不需要网纱也能成型,形成了“棉被表面没有网纱包覆固定”这一极易辨认的特征。

老手艺蕴藏匠心

棉被加工店里最常见的场景,便是匠人围着加工台,用尺子压印记、针线缝网纱。若疏花机也在运转,匠人们还需要时不时用细竹棍把机器吐出的棉花卷成卷。在店铺一侧,有顾客带着孙辈,与店主现场商量所需棉被的重量和尺寸;另一侧,一袋袋已经翻新好的棉被堆成一座小山,等待顾客前来领取。

在外行人看来,棉被翻新无非是掏出旧被子的棉花,将棉花弹松,再重新缝个被套。实际上,这是一个讲究细节的过程。从顾客带着旧棉被走进棉被加工店,商量被子的大小、厚薄,到弹棉花、压平棉被,每一步都离不开匠人的用心。

笔者来到店内时,卞阿姨刚收到一床旧棉被,便演示起翻新的过程。翻新的第一步是拆解旧棉被。棉被用久了,内层棉絮结成了硬块,甚至可能混杂着灰尘,需要掏出旧棉花。有些送来的棉被只需要剪掉网纱,而有些成品棉被的被套是缝死的,没有拉链,但卞阿姨也有办法。只见她像老中医推拿筋骨般在被子边缘摸索,找到缝边后将一根根缝线挑开,动作娴熟却不急躁。卞阿姨边忙,边笑着解释道,每床被子都有自己的“脾气”,拆的时候得仔细,以免拆坏了不好补救。

棉絮拆出后,就要送到疏花机进行“疏花”。这台疏花机是卞阿姨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老伙计”,经过岁月的洗礼,机身部分漆面已经斑驳,但依然能流畅运转,把板结的棉絮重新疏开,像刚采下来的棉花一样蓬松、均匀。疏花机的设计也颇有讲究,不大的机身配备了卞阿姨自制的“过滤系统”:机身传送带上放着联通风扇的PVC水管,管道另一端联通水桶,用来吸附疏花过程中翻飞的棉籽壳、灰尘等杂质,让翻新后的棉被不仅蓬松暖和,还更加洁净。

笔者注意到,在铺平棉花、用网纱固定棉被前,卞阿姨取出了一卷红棉线和剪刀,这是她多年来坚持的“定制服务”:在棉被一侧,用红线缝上加工的日期、棉被重量和尺寸。“现在很多店铺都直接在包棉被的袋子上用油性笔标注这些信息,但袋子容易丢,而网纱一盖、压平,这些线就跑不了了,过了再久也能看到。”卞阿姨说。

拆被、疏花、固定、压平……经过层层工序,原本结块发黄的旧棉被摇身一变,成了松软洁白的新棉被,为顾客今冬的温暖带来一份保障。在卞阿姨看来,弹棉花仅是一份谋生的手艺,但每个步骤都需要扎实老练的操作。随着机械化设备加入,棉被翻新的效率大幅提升,这门老行当也在时光变迁中,继续扎根街头,发光发热。

作者:□张俣辰 文/摄
2024-12-18 □张俣辰 文/摄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6642.html 1 “弹一弹”您的棉被翻新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