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第B04版:

增绿提质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2024年步入尾声之际,南平又传喜讯: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南平市崇阳溪上榜。

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凝结着全市上下的付出、努力、坚持和智慧。作为闽江发源地、福建生态屏障的南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殷殷嘱托,聚焦“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深入开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开展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系统化构建“护绿”体系、协同化推进“扩绿”步伐、链条化探索“兴绿”路径,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

扛牢“护绿”责任,筑牢生态屏障。南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以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这个“国之大者”为核心,探索实行环国家公园县市林长“联动制”和主要流域上下游河长“交河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推广了林长“巡山护林交树制”和河湖长“巡河交水制”,深入开展全域生态体检,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实现全域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主要流域水质Ⅱ类水以上、全域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全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四个全域”目标。

同时,发挥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提高护绿效能。我市持续拧紧生态保护责任链,在全省率先出台《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等考核评价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扩绿”步伐,厚植生态底色。南平创新“扩面、提质、修复、增效”做法,实施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总投资50亿元的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率先在全省实施健康森林“三改”工程,采用“良地+良种+良法”办法,深化商品林赎买改革等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扩绿领域,我市持续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建设,深化推广“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此外,南平加快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巩固拓展林改成果,大力推进“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林下空间流转,创新林权抵押贷款等,大力培育发展家庭林场、合作社、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进山林生态价值转化增值、生态效益优化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提升“兴绿”质效,推动绿色发展。我市促进发展理念兴“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严格落实招商引资白名单制度和工业园区项目入园负面清单制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完善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精准实施“才聚武夷”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存量企业“智改数转”;大力发展“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增值变现的新模式新机制,持续深化“一元碳汇”“绿色金融”“武夷山水品牌”等改革,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尤值一提的是,我市以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市为契机,加快打造碳计量碳监测高端装备产业、标准物质制造产业、工业产品碳足迹监测、评价服务产业,借势推动碳计量领域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和产业链投资向南平市聚集,南平“双碳”产业迈进了新里程。

(徐陆锋 王骥)

盘点2024年南平“增绿提质”台账,一个个奖项、荣誉、指标完成情况可圈可点,令人振奋——

2月

南平市获评全省2023年林长制工作考核第一名,自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我市连续3年排名全省前列,两次位居全省第一;

3月

福建省河长办通报2023年度河湖长制督察考核结果,南平市位列全省第一,并获得2个县级正向激励,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

5月

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公布,南平入选。“五一”期间,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投入运营;

9月底

崇阳溪漫游道开通试运营。12月,崇阳溪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1-11月

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9.6%,全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考核断面Ⅰ类-Ⅱ类优质水比例为10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Ⅰ—Ⅲ类水质比例100%;

……

2024年12月6日,中共南平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在实施生态省战略上接续推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执绿为笔,葱绿成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生态闽北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说明:

①2024年5月1日,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启动运营。该项目总长约251公里,是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环带建设标志性项目,沿线集中展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四个最”特征,以及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等人文景观。行走在风景道上,可以感受环带“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张筱惜 摄)

②顺昌县高阳乡大富村的云海日出 (黄杰敏 摄)

③云谷公园海绵化提升项目是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中的改造类公园绿地项目。项目原先是武夷新区城市公园一处易涝点,坡陡且汇水面积大,暴雨后极易积水。通过海绵化提升后,利用山体高差及公园闲置绿地,沿山体设置滞蓄空间,建设雨水花园,改造生态透水胶粘石路面,系统化管控道路雨水、山水,既解决了易涝问题,也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场所,形成一套南平系统化治理城市内涝的经验做法。 (张莎 摄)

④响鼓水世界位于建阳区黄坑镇三峡村,是进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入口前的一个旅游休息驿站,周围青山绿水环绕,生态优美。 (黄杰敏 摄)

⑤二都养生谷位于邵武市水北镇,以二都国有林场所在的离尘山谷、野境溪流、大面积森林及部分保留的林场老建筑为基础打造而成,建设有水上餐厅、帐篷酒店、住宿营房、研学营地、太空舱、青云山休闲步道、观景台等,是当地围绕世遗1号风景道打造的森林康养项目,促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黄杰敏 王晓云 摄)

这是航拍的顺昌县元坑镇生态矿山地质公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该公园原是一座废弃的水泥石灰岩矿山,南平市自然资源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争取闽江流域(南平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将其打造为集生态休闲、运动健身、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矿山地质公园。 (黄杰敏 涂雁容 摄)

作者:
2025-01-04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7450.html 1 增绿提质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