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才能致远,只有不断夯实“稳”的基础,才能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南平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目标,迎难而上、奋勇争先,以实干实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取得新进展。
聚焦“产业优” 绿色产业加速集聚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根基,事关改革和发展的全局。
作为生态大市、农林大市,一年来,南平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系统梳理竹加工、肉鸡加工、氟新材料等11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专班”机制,实行“一链一策”和“一月一研究”,绘制产业链发展图谱,明确每条产业链的发展目标、构成、发展方向和重点、实现路径。
南平市科学布局县域重点产业链,编制《南平市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引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1—2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全市共梳理19条县域重点产业链,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2024年6月,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等工作现场会,对我市绿色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快马加鞭,只争朝夕。位于邵武经济开发区金塘工业园的三爱富(邵武)氟化学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无论是生产线上、建设工地上,处处都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和大干快干的奋进热潮。立足资源禀赋,邵武市已构建无机氟化物、含氟聚合物、ODS替代品、含氟精细化学品四条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虹吸”效应。
南平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倾力打造“五个一”产业,一年来,全市“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总产值比增 5.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0%,上市后备企业6家。
全市持续聚焦“四上”企业培育工作,着力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年来,新增纳统“四上”企业366家、增长47.8%,其中新建投产规上工业企业38家、全省第3。
聚焦“项目优” 深化“三大攻坚行动”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项目的落地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有效保障。
2024年以来,南平市全面承接落实国家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加快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1条、“开门红”和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29条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我市持续开展“三大攻坚”行动,实行“一把手”抓项目策划,一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133个、补助资金17.84亿元,居全省第二;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16个、债券资金128.4亿元。2024年“两重”“两新”项目和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均已开工建设。累计谋划储备1695项“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省上已审核通过899项。
2024年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居全省第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9.8%。健全全市招商体系,市县两级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统筹“一把手”招商、重点产业链专班、重点片区指挥部、驻外招商联络处等招商力量开展活动,累计签约148个项目、总投资330亿元。
项目攻坚有力有效,发展之基愈加稳固。
南平市开展项目综合体检,持续推进“现场解难题、一线促项目”等活动,全市493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计划投资高于序时进度9.8个百分点,建阳区医卫材料产业园三期等134个项目新开工建设,崇阳溪漫游道、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三爱富氟化学产业基地等8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目前昌福(厦)高铁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完成运量研究,武夷山机场迁建土地评估等相关前置要件已办结,延平太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列入国家规划,福建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南平支线前期可研编制正式启动。
聚焦“创新优”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南平市创新配置生产要素,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战略力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立足绿色生态优势,深入探索以“四链融合”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南平在全国设区市层面首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绿创平台”)。自2023年12月正式运营以来,已成为南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南平市绿色产业优化升级。
“‘绿创平台’构建南平优势产业数据库,绘制竹、茶等重点产业创新链图谱,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查找产业技术堵点与前沿技术突破,为产业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一站式精准服务方案。”南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创平台”着力解决“企业找不到专家、成果找不到转化”的难题,助力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截至目前,“绿创平台”共汇聚了企业、人才等各类数据5亿多条,绘制了8个产业创新链图谱,布局产业链节点323个,梳理出本地企业4535家、本地所需关键技术101项、本地人才1227人(含服务本地企业的科特派)、行业投融资23.46亿元,并完成10个县(市、区)和武夷新区等11个重点产业白皮书编制。
南平市还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聚焦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嫁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江南大学、武夷学院等大学大院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和“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2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推动食品加工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和竹材料、工艺、机械设备以及工业设计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活力优” 消费需求回升向好
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按照中央关于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部署要求,南平市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全域放票、购房补贴、“以旧换新”、“共有产权”购房等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特别是在全国首创“共有产权”购房政策,自2024年10月政策实施以来,截至当年12月26日,全市完成商品房销售4844套,比增126.36%。
与此同时,全市积极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以及二手房、汽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深度挖掘市场内需潜力,映照出经济的澎湃活力。
举办2024武夷山马拉松赛、第九届大武夷超级山径赛、第22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赛事472场,吸引参赛、观赛34.7万人次……现如今,国家级、省级活动和项目频频落地南平。南平市聚焦“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建设,深化“体旅融合”,打造各项赛事活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成功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和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
我市还举办“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迎宾客引人流 促消费促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全市文旅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成功发布“武夷茗宿”品牌,推出二都“养生谷”、玲珑溪谷等一批文旅新产品和国家公园探秘游、朱子文化研学游、茶文化体验游等新路线。
围绕“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秘之旅、武夷山国家公园寻茶之旅、朱子文化研学之旅”三大主题,把全市地域特色和资源串珠成链,我市推出“朱子文化·理学寻源”“岩骨花香·武夷岩茶”等10条面向社会的精品研学路线。形成以8个中心基地为核心,28个研学实践基地为课程支撑的全域研学网络,南平市一跃成为暑期学生研学活动的热门目的地。2024年,在南平参加研学实践的学生约2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倍。
2024年,全市旅游总人数、游客总花费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 10%、15%。
图片说明:
落地南平的首个“双碳”领域产业化项目成果——中国首套碳排放中观监测激光雷达高端装备产品展示。 (国家碳计量中心供图)
建阳经济开发区创业园-医卫材料产业园二期项目,总投资11.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多层定制标准厂房、综合楼、仓库等。据了解,该项目是由“一把手”招商引进落地的产业集群项目,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3+4+5”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强化南平市行政中心搬迁支撑的重要举措,每年可新增产值约45亿元。 (张行健 摄)
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洋坑码头一派繁忙。截至去年底,南平港2024年集装箱货运吞吐量超27万余吨,运输集装箱约1.36万标箱。 (朱宇 摄)
去年国庆假期,印象大红袍剧场共演出27场,接待游客超5万人,破国庆长假接待量、演出场次以及单日观众接待量等多项纪录。图为印象大红袍剧场精彩的表演。(黄杰敏 摄)
圣农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截至2024年8月底,圣农自主研发的国产品种“圣泽901”父母代种鸡已成功销往14个省,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3200万套、商品代肉鸡33亿羽,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并销往非洲市场。 (陈志鸿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