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这些简单词组的背后,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习近平主席2025年新年贺词让我们心潮澎湃,习近平主席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深情的祝福、殷切的期盼、谆谆的嘱托,给我们以强烈的方向感和奋进的力量感。2024年以来,南平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抓紧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居住品质 建设宜居家园
将海绵城市绿色生态理念融入老旧小区改造,为当地群众送去“绿色福利”。2024年9月,在建阳区北门新村、鹭鸶路片区、富民路片区等40个老旧小区改造中,“海绵技术方案”的运用,解决了小区内路面积水问题,城市居住环境和功能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有了“绿色生态理念”加持,南平的“老旧小区”换了新颜值,居民的生活“节节高”。“过去这个路面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周边还有一条臭水沟,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现在全部都改善了,环境变美了。”家住建阳区宝山街道的居民谢传勋提起家门口的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总是赞不绝口。
2024年以来,南平市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10 个,涉及21.57 万户,占全省59.67%;更新改造供水、燃气等各类老化管网263.81公里;建设口袋公园17个、城市绿道108公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从“面子”到“里子”,从“硬件”到“软件”,南平逐步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近来,一到周末,崇阳溪漫游道南林大桥段成为南平市民“晒冬”的好去处。这一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就是去年10月1日正式开通的崇阳溪漫游道出入口。
漫游道全线长达66公里,北起武夷山市崇安大桥,南至建阳区南林大桥,沿崇阳溪傍水而建,将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闽越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著名自然与人文地标景观串珠成链,营造了一幅活水绕城的生态画卷。
守护一老一小 回应民生期盼
深冬时节,走进建瓯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一期,老人们正晒着暖阳,聊着家常。方家福夫妇入住社区近一年,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意。
“从危房搬到这里,不仅让孩子免去了担心,我们也住得安心。”方家福说,他们在“幸福里”住下收获了很多快乐。闲暇时,他们不仅可以做做手工赚点小钱,还可以种点菜丰富生活,社区邻里间亲如一家。
近年来,南平市聚焦“空心村”、边远村的孤寡、独居、留守老年人生活、就医不便等难题,按照“低成本、易接受、可持续”的原则,在全国率先探索“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乡镇“幸福里”社区自助互助养老新模式。通过因地制宜地整合优化老学校、老林场、老粮站等闲置资源以及新建等措施,在集镇所在地为老人打造一个宜居颐养的家园式社区。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成乡镇“幸福里”社区8个,新增公寓套房362套,已入住老人105人。
此外,南平市还回应群众关切,着力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截至2024年底,共建成4个县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340个长者食堂、9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5所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新增普惠养老床位1500张以上,改造提升一批农村幸福院等村级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
守护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同时,南平还聚焦家中“一小”,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推进基础教育普惠优质和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年来,南平市深化推进有效率、有温度的“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一网通办;针对群众最关心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强化行政支持和教研引领,做好质量检测和教学视导,不断提升高考成效;通过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 增进民生福祉
日前,省发改委印发2024年第三批全省学习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南平市打造“三大平台”探索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被推广学习。
近年来,南平市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坚持数据赋能、精准服务,打造零工市场、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大学生就业全链条信息服务等“三大平台”,着力破解灵活就业群体、大龄人员“就业难”“保障难”问题,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破解高校毕业生“难择业”“慢就业”问题。
自2023年5月“三大平台”相继运营以来,累计帮助零工就业13万多人次,为800多家企业快招员工6600多人,吸引6500多名大学生留南返南就业创业。南平市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就业总体满意度排名均列全省第一,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民生”跟着“民声”走,南平市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大处着眼”的视野格局和“小处着手”的路径操作,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4年以来,南平市坚持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通过探索基层医防融合多方协同新机制,持续深化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等,整合撬动各方资源投向健康领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基层健康管理实现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目前,全市共组建977支“4﹢N”服务团队,设置健康网格员2542人,全市全人群签约率达66%、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0%,两项签约率均居全省前列。创新“三包四单七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到67.59%、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9.9%。
从“所居”到“优居”,从“一老”到“一小”,从就业到医疗……每一项举措都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每一份努力都旨在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做好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接下来,南平将继续把民生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发展、保民生的重要措施,脚踏实地、心系百姓,热切回应群众“民意”“民声”,努力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图片说明:
①政和县石屯镇“幸福里”社区引入弹力球包装等简单手工,为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就业机会。 (林梦琳 陈嘉 摄)
②建瓯市打造区域联合救治体系——“心电一张网”,形成了“乡镇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有序诊疗模式,图为医院胸痛中心医务人员正在分析患者心电图。 (资料图片)
③邵武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五一九路校区国债项目工程已完工,图为改造后的操场。 (资料图片)
④冬日,在位于建阳区南林大桥的崇阳溪漫游道起点处,市民搭建起帐篷围炉煮茶、享受冬日暖阳。 (资料图片)
夜幕下的建阳区崇阳溪畔灯光璀璨、夜色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