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第B07版:

增创特色 改革乘风起 向“新”再出发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

2024年,南平以“三争”行动为抓手,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立足区位优势和发展实际,在争创特色优势上敢想敢试,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造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和创新品牌,为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挖特色优势 释放发展动能

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南平鼓励引导基层自主创新,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持续培塑了“安全体检”、“海绵城市”、“四融四化”片区联合执法模式等一批特色改革品牌。

首创“安全体检”。聚焦“数字化”“标准化”“清单化”“便利化”“精准化”,创新“一库三单”信息化管理,南平首创的“安全体检”相关经验做法被省安委办向全省推广。防御“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工作取得极端天气“零死亡”重大胜利,15个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

创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南平创新“四个无处”建设理念,率先开展海绵立法,搭建海绵智慧平台,连续两个年度海绵绩效获评A级(优秀),立法实践入选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总结会以南平市为例,分享典型城市工作总结阶段性成果。

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我市编制并发布全国首个科特派服务国家标准,率先实行科技特派员服务包干经费制度,创新利益共同体备案制,并在全省应用推广。

村工程乡代建“四全”工作法全面推广。针对村级工程领域易发多发突出问题,聚焦农村小型建设项目的监管盲点和难点,我市探索创新村工程乡代建“四全”工作法,推动村工程乡代建、微权力严约束。目前,已实施村工程乡代建项目322项,带动村集体增收629.45万元、农村工匠增收1420.93万元。

“共有产权”购房模式全面铺开。聚焦购房首付压力、还款压力等难点,我市出台“共有产权”购房政策,采取“国企主导、市场运作”房地联动模式,推动房地产去库存、稳增长、防风险,有效推动销售超过两年、去化不足60%的46个房地产项目实现去库存。2024年10月1日至12月26日,全市完成商品房销售4844套,比增126.36%,撬动房地产市场经济超30亿元。

拓展更宽领域 挖掘发展潜力

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南平在聚焦特色资源禀赋做好改革特色文章的同时,坚持把解决好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和满足发展实际需求作为改革的重要发力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诸多重点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改革的出新出彩,推动高质量发展潜力、活力奔涌。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改革成效明显。实施“生态体检1+N”工作机制,深化落实河湖长巡河交水制、林长巡山交树制,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建立全国首个大江大河碳汇《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开发》标准及方法学。创新推出基于碳足迹监测的融资新模式“碳足迹”支持贷款。持续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统筹推进全市生态审计全覆盖。获评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持续深化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竹、茶、水等优势资源为发力点,加快推进生态产品调查、确权、量化、评价等工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改革稳步向前。在全国设区市层面首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汇聚企业、人才等各类数据5亿多条,绘制8个产业创新链图谱,带动行业投融资22.15亿元。系统梳理11条重点产业链,建立县域产业链“链长+链主+专班”机制,编制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共成长培育计划。持续深化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全省首支绿色产业基金落地南平。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用好“平台+人才+机制”模式,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建成投用。扎实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深入实施DRG付费国家试点,深化拓展DRG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优化DRG支付方式改革配套政策体系,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高于全省水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在文化建设方面,改革亮点频出。推进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建设,建立“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联培联讲联研机制,成功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武夷论坛。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南平路径探索工程,建立文物落图、文保体检、文脉传承、文旅融合、文化出海等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环武夷山世遗地文旅集聚区,坚持以环带为抓手串联全域文旅发展,整合打造“3+3”旅游产品体系。

在农业农村方面,改革持续拓展。深入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8个县(市、区)获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居全省第一。获批全国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试点市。持续探索“乡村振兴公司”、“村股份合作社”强村富民模式,搭建“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平台,吸引“三乡人”回乡创业。聚焦“三茶”统筹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建成51万亩绿色生态茶园,成功创建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加工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州)武夷山基地。

在社会治理民主法制体制方面,改革走深走实。深化运用“四下基层”理念,创新“四个一”(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基层治理体系,推广“吃茶话事”工作机制。打造“夷山带水 检护青绿”检察品牌,积极打造“法治化惩处+恢复性司法+公益性诉讼+溯源化治理+专业化普法”五位一体生态检察南平样本。

全域复制推广 共享改革红利

基层是实践的主阵地,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我市将列入全省典型的“幸福里”社区养老新模式、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乡村振兴公司等改革事项,在全市全域复制推广,推动改革由“一地一域”向“燎原成势”拓展,充分发挥了改革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增强改革溢出效应。

绿色创新集成改革,释放绿色红利。率先在全省提出“四个全域”阶段性目标,南平市本级和8个县(市、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居全省第一。深入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机制创新集成改革,建立完善县(市、区)横向协同互动机制,深化“四防一提升”联动保护机制。在全国首创“森林生态银行”“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并实现10个县域全覆盖,目前合作经营面积22.59万亩,惠及林农8.71万户。

营商环境集成改革,释放发展红利。坚持以便企、惠企、亲企为导向,推动涉企服务从便捷服务向“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在全省率先探索“一件事”服务套餐,形成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清单56个,《政务服务“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要求》省级地方标准获批发布;打造南平市政务数据汇聚平台,实现办事申请材料减少65%以上、审批环节精简60%以上、承诺时限压缩70%以上,累计惠及群众企业近300万人次(个)。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累计兑现各类政策资金30.6亿元。健全“企呼我应”服务机制,累计办结998件企业反映的各类诉求,企业满意度达99.59%。常态化开展“企业家下午茶、晚餐会”服务活动,2024年共开展活动217场。

民生福祉集成改革,释放民生红利。突出社会关切,围绕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创新打造零工市场就业服务、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大学生就业全链条信息服务“三大平台”,就业总体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通过国家验收,积极探索“幸福里”养老服务模式,建成12个乡镇“幸福里”社区试点,创建三星级以上农村幸福院500余处。健全完善“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机制,目前全市已组建了977支“4﹢N”服务团队,其中县级医院专科医生下沉812人,健康网格员2542人,让基层群众“健康有人管、看病有人帮、服务更可及”。

此外,我市还编印《南平市特色改革复制推广事项指导手册》,梳理了全市五大领域共20项特色改革事项基本做法,供各地各单位学习参考,加大全市复制推广力度。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我市将以更多的“南平特色”彰显“南平优势”,展现“南平作为”,不断打开发展新天地。

图片说明:

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中心2023年12月正式运营以来,对南平竹、水、白羽肉鸡和氟新材料等8条产业链开展“产业体检”工作,共梳理出本地企业4535家、行业关键技术101项、本地人才1227人,助力企业获得投融资21.55亿元。图为中心工作人员演示“绿创平台”应用操作流程。(林梦琳 摄)

落地南平工业园区的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于 2023年8月正式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是我国第4个国家碳计量中心。 (资料图片)

位于武夷新区的云谷公园海绵化提升项目,是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中的改造类公园绿地项目。项目利用山体高差及公园闲置绿地,沿山体设置滞蓄空间,建设雨水花园,改造生态透水胶粘石路面,系统化管控道路雨水、山水,既解决了易涝问题,也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场所。(黄杰敏 摄)

在防御2024年“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中,“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在风雨中为群众撑起“健康伞”。图为浦城“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正在为转移村民进行健康检查。 (张行健 柯聪 摄)

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茶啤酒抽滤操作。 (何丹烨 摄)

作者:□本报记者 林李冰
2025-01-04 □本报记者 林李冰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7453.html 1 增创特色 改革乘风起 向“新”再出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