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第B23版:

科技驱动,打造绿色发展创新高地

——全市科技工作回眸

一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打造绿色发展创新高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突出科特派策源地优势

持续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谋划。去年年初,我市在深入总结梳理上阶段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系统谋划未来三年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定实施《南平市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结合我市茶、竹、鸡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和地方土特产发展需求,选派选认2024年度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400人、团队145个、法人6个。首次选认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38个、法人15个,不断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格局。

坚持服务“三农”,助推产业发展。一年来,我市以科技助力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土特产,举办第三届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大赛,补助资金297.59万元。加强科特派现场教学点的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动态打造现场教学点32个。用科技阐释土特产之特,提高土特产的品牌价值,围绕邵武黄精、浦城大米、建瓯笋竹等地域特色产业,开展土特产白皮书科技专项行动。聚焦本地产业需求,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水平大院大所及省内强校开展合作,通过设立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校地合作、“揭榜挂帅”等方式,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位嫁接,强化品牌打造。一年来,我市圆满承办东部省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座谈会等国家级活动和2024年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重点帮扶地区科技人员培训班、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科技特派员考察学习培训班等省内外高层次培训班,先后在2024年全国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大会、河北省基层科技特派员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会、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巡讲活动上作经验交流。由我市首次承办的全省科技特派员成果推介对接活动,达成合作项目207个、金额6414万元,其中,我市达成合作项目56个、金额1921万元,对接合作项目、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突出科技创新企业培育

持续夯实创新主体地位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一年来,我市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研发投入提质拓面行动,竭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截至目前,全市203家企业入选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新认定国家级高技术企业78家,新增5家。2024年1-10月,全市规上企业研发费用15.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7%,位列全省第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我市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线上线下高效对接,推动绿产公司与福建远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绿产公司争创省级技术转移机构。聚焦软件开发、电信服务等重点领域,指导企业分类归集技术合同,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做到应登尽登。截至目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约3.4亿元,同比增长36%。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聚焦“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和“3+4+5”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我市以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需求为重点,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华谊三爱富等4家企业与福州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获得4项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竹产业和白羽肉鸡产业2个技术攻关项目列入2024年省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榜单,实现零的突破。大力推进“科技兴警”,由市科技局支持的“中继自组网便携式通信装备”项目获得2024年全省公安机关基层应用创新大赛警用装备类第二名,全国公安机关基层应用创新大赛三等奖。

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持续打造科技战略力量

打造“四链融合”平台。立足绿色生态优势,深入探索以“四链融合”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市在全国设区市层面首创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南平优势产业数据库,绘制竹、茶等重点产业创新链图谱,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查找产业技术堵点与前沿技术突破,为产业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一站式精准服务方案,着力解决“企业找不到专家、成果找不到转化”的难题,助力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平台共汇聚了企业、人才等各类数据6亿多条,绘制了8个产业创新链图谱,布局产业链节点399个,梳理出本地企业4546家、本地所需关键技术101项、本地人才1250人(含服务本地企业的科特派)、行业投融资23.72亿元,并完成10个县(市、区)和武夷新区等11个重点产业白皮书编制。该创新做法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刊登。

打造共性服务平台。一年来,我市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聚焦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嫁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江南大学、武夷学院等大学大院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和“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2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推动食品加工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和竹材料、工艺、机械设备以及工业设计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创新平台培育体系。一年来,我市深入梳理依托45家企业建立的7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组织专家对部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开展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聚焦问题短板,提出针对性意见。聚焦产业特性和发展要求,创新“1+N”产业创新联盟、市场化第三方联动、“区域集群+龙头带动”、院企利益共同体合作等,制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路线图,推动出台《南平市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行动方案》(南委办发〔2024〕26号),分类施策打造功能定位清晰、联动作用发挥明显的科技创新平台。

突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

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过去的一年,我市成立了市委科技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出台《南平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南政规〔2024〕3号)、《南平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南政办〔2024〕20号)、《南平市促进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南科〔2024〕18号)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过去一年,我市加速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科技研发稳定增长机制。截至目前,已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7个、资金4225.59万元,比上年度增长40.43%。推动“科特贷”产品迭代升级,创新推出“政银担-科特贷”“科特e贷”“科特兴贷”等专项金融产品,分别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科技金融实现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累计实施“科特贷”19.79亿元,较上年度同比增长80%以上。

加强科技人才引育。一年来,我市持续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以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在外南平籍科技人才数据库,推进企业人才需求链与供给链的有效对接。去年以来获省科技厅推荐3人申报国家人才计划项目,其中福建圣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傅芬芳已成功入选全国第九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全市仅3人)。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过去的一年,我市持续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引导众创空间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2024年申报2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建赛区)暨第十二届福建创新创业大赛,27家企业报名,5家获得省赛奖励,其中福建福豆新材料有限公司、福建瑞碳光电精密仪器有限公司2家企业晋级国赛(全省仅12家),并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为历届我市取得的最好成绩。 (许志平)

图片说明

①闽北首批乡土科特派推广员游元旺(右)正在开展玉兰制种实验 (许志平 摄)

②科技特派员江文清(左二)陪同谢华安院士(左一)考察闽北水稻科研 (资料图片)

③我市大力培育促进新质生产力企业成长壮大。图为市科技局调研组一行深入环保新能源企业圣新公司调研。 (资料图片)

④科技特派员赵志军(左)指导生物酶定向发酵提升夏秋季岩茶品质技术 (资料图片)

科特派廖红教授(中)在一处武夷山生态茶园指导茶农茶(资料图片)

作者:
2025-01-04 ——全市科技工作回眸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7470.html 1 科技驱动,打造绿色发展创新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