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闽北冬天的广袤乡村田野依然是那样美丽——乡间小路干净整洁,高标准农田整齐有序,片片棚室里生机盎然……产业更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黑白世界里,闽北大地处处展现着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最新出炉的“三农”“成绩单”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4.89亿元,增幅3.8%,位列全省第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2元,增幅6.9%,位列全省第三。这表明全市“三农”工作顶住多重压力,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翻开南平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的工作年鉴,里面记载着这一年来我市在“三农”工作中付出的智慧与挥洒的汗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南平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细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对标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要求,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目标,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4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量739公斤,比去年还高了1公斤;二季平均亩产量超过530公斤,两季加起来亩产超过1200公斤。”说起种植再生稻的收成,浦城县石陂镇种粮大户、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兆武一脸笑容。
看着稻田里长势良好的油菜,陈兆武说,以前村里的田地每年秋收后便处于闲置状态,最近几年,在浦城县农技人员的引导下,他利用冬闲田种植短生育期的油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丰收的粮袋、谷满的粮仓,背后连着民生、事关发展。南平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水稻保险等政策措施,出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措施,努力铺展出“多产粮、产好粮”的美丽画卷,奋力支撑起“福建粮仓”真装粮、多装粮、装好粮的扎实底座。
2024年,我市圆满完成省上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281.1万亩、总产量118.4万吨的目标任务,发展再生稻10.9万亩。
不仅仅是粮食,我市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力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完成蔬菜播种面积216万亩、产量170.6万吨,水果种植面积33.4万亩、产量45万吨;现有生猪规模养猪场288家,能繁母猪11.16万头,能繁母猪持续保持稳定;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与此同时,我市科技兴农,机械强农步伐全面提速。在种业振兴方面,全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项目21个、试验新品种282个,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永富种业);截至11月底,2024年圣农集团推广“圣泽901”种鸡957.5万套,向坦桑尼亚销售“圣泽901”父母代0.95万套,标志着“圣泽901”第一次走出国门,进军国际种鸡市场。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群众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加快推进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4.5万亩,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2.56万亩已全部开工建设,占全省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5万亩的30.08%,居全省设区市第一位。
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提升方面,我市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350.5万元,累计补贴各类农机具33990台(套),受益购机主体1.67万户;做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各类报废农机具1713台(套),使用报废补贴资金1006.42万元。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6%,新建或改造粮食烘干中心(点)34个,全市水稻产地烘干能力达80%以上。
随着农机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台台现代化农机装备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闽北大地徐徐展开。
铺就产业振兴“共富路”
随着冬季的来临,气温逐渐下降,万物似乎都进入了休眠期。然而,在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了它迷人的魅力。尽管寒风凛冽,但这里的茶园美景与茶文化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他们不畏严寒,置身于这片绿色的海洋中,感受着冬日茶园的独特韵味。
茶叶,是南平的生态优势特色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金叶”。遍布全域的72万亩茶园,是大自然赋予闽北人民的宝贵财富。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毛茶总产量9.6万吨、毛茶总产值54.4亿元,规上茶叶加工企业95家,茶全产业链产值377.2亿元,同比增长12.99%。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
产业兴则乡村兴。南平始终牢记嘱托,立足资源禀赋,念好“土”字经,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把“土特产”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延平区王台镇坋垱村,富硒稻种出田野新希望;政和县镇前镇湘源村,好生态孕育优质高山蔬菜;建阳区麻沙镇江坝村,一根淮山带旺一片乡村……
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提升。
——持续做强主导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精潜力产业、做特乡愁产业,重点培育粮食、茶叶、笋、食用菌、果蔬、畜禽、中药材等乡村特色产业,制定出台《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闽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
——成功创建福建肉鸡产业集群(光泽县、浦城县、政和县),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邵武市沿山镇食用菌),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松溪县茶平乡茶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浦城县粮油),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8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目前,全市共有4个国家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8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8个。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推动“全域绿色食品”建设,全国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福州技术中心南平分中心顺利揭牌,成功获批探索建设“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试点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11个、占全省的47.8%,做到全市10个县域全覆盖。
2024年,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31个,累计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376个;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2个、“福建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7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19个,“福农优品”品牌标识授权区域公用品牌7个、“福农优品”品牌标识授权企业23个,持续打响“全域绿色食品”品牌。
共绘和美乡村“新蓝图”
穿行在闽北大地,山峦叠秀、碧水竞流、空气清新。
蓝天白云下,宽阔的道路向远方延伸,干净美丽的农家小院整齐有致,村民们在田里劳作、在广场上锻炼身体……这是我市村民生活的场景,也是我市深学“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缩影。
过去一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南平“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紧密结合起来,深入贯彻全省现场会精神,有力有效推进“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工作举措,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基层治理持续提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2024年,我市编制了《南平市和美乡村建设风貌导则纲要》,指导各地以“县域”为单元编制乡村建设风貌导则;编印《南平市和美乡村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汇集县乡村三级63个和美乡村建设案例,并实施“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活动;初步完成1636个建制村分类工作。
同时,南平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抓好全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6类工程、30项重点任务、38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2.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59.1%。
在深化党政主官“1+1”工作机制方面,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每人抓1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条乡村振兴线路提升,形成领导带头、共抓落实的示范效应。2023年至2024年度,全市20个示范村、20条示范带沿线70个村,谋划推进项目465个、总投资110.23亿元。截至目前,市本级财政已统筹整合资金3077.922万元,支持示范乡镇、村创建和“一带三沿”重点村建设。
一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个乡镇(武夷山市星村镇、延平区王台镇、邵武市和平镇、顺昌县郑坊镇、建阳区漳墩镇、建阳区黄坑镇、邵武市水北镇、建瓯市徐墩镇、光泽县止马镇、政和县铁山镇)和114个村先后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
一年来,我市获得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9亿元,市级配套791.52万元,用于示范村镇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等项目。
一年来,我市建设美丽乡村庭院1609户,美丽乡村微景观722处,美丽乡村小公园198个,美丽田园54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36个。
在南平,像政和县石屯镇王山口村、邵武市和平镇进贤村、光泽县鸾凤乡饶坪村等一批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散落在碧水丹山之间,绘出了一幅秀美的“千里江山图”。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
一项项产业落地生根,一座座村庄华丽蜕变,一个个农民喜笑颜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勤劳进取的闽北人民正在创造着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图片说明:
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浦城大米”彩稻(徐伟平 摄)
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百年蔗园 (供图:松溪县融媒体中心)
延平区塔前镇虎山村萝卜种植基地(资料图片)
武夷山马头岩茶叶采摘(资料图片)
